礼乐传统与先秦儒家内在价值世界的开辟
发布时间:2021-10-18 13:28
礼乐最初与祭祀相关,殷周之际,随着天命观念以及政治形势的变化,礼乐本身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祀神为主的礼乐,逐渐具备了人文主义的色彩。周代礼乐包含多方面价值:一、文饰宗法封建制度,以定名分。二、化约人事行为,以定交往原则。三、约束身心,以涵养性情。四、邀获天命,以贯通人天。春秋时期,西周所建立的礼乐制度已然崩溃,主要表现为其政治功能的丧失。针对这一状况,士人们展开了礼仪之分的讨论,并提出了与自然主义伦理学类似的解决思路。孔子对于礼乐传统抱有极大地崇敬之心,他自称“述而不作”,其思想体系的建立并不是以对礼乐传统的突破为前提,相反,他小心翼翼地维护这种传统,试图在传统之中为其寻找再次发皇的生机。孔子把仁视作人的本质,在人心中发现了一条通往上天的密道。然而,孔子那里的人心并不是赤裸裸的独体,而是涵摄身心性命、日用云为以及家国天下的整全存在。孔子通过礼乐体系开辟了一个超越的内在价值世界,这要求人们通过道德的践履以通达天道。孔子的这一贡献,体现在了晚年对《周易》所作的诠释解读中。孔子晚年对《周易》表现了强烈的兴趣,他重视的不是《易》的占筮功能,而是根据占筮过程所蕴含的思维规律将其转换为以德性而上...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周代礼乐传统及其多方面的功能
1.1 天命靡常与周代礼乐的制作
1.1.1 礼乐源于祭祀
1.1.2 从天命永恒到天命靡常
1.1.3 人的觉醒与制度建设
1.2 周代礼乐的多种功能和价值
1.2.1 文饰宗法封建制度,以定名分
1.2.2 化约人事行为,以定交往原则
1.2.3 约束身心,以涵养性情
1.2.4 邀获天命,以贯通人天
第二章 礼乐崩坏与儒家价值世界的开辟
2.1 礼乐传统的崩坏与其独立价值的凸显
2.1.1 制度解体与礼乐失效
2.1.2 礼仪之分与礼的政治功能
2.1.3 礼乐与天上原型
2.1.4 礼乐是否具有主体性的反思
2.2 孔子对待礼乐的态度及内在价值世界的开辟
2.2.1 孔子对礼乐的推崇和继承
2.2.2 孔子对天命含义的改变
2.2.3 践仁知天
2.2.4 价值世界的无限意义
2.3 孔子内在价值世界开辟的经典诠释根据
2.3.1 占卜的道德规劝意义
2.3.2 《易传》的重德倾向
第三章 先秦儒家内在价值世界的两种展现
3.1 性天贯通萌芽的出现
3.1.1 天命之谓性
3.1.2 尽心知性知天
3.1.3 天与人的界限
3.2 先秦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
3.2.1 道德与教化
3.2.2 道德的独立价值
3.2.3 道德的证成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帛书《易传》看孔子易学解释及其转向[J]. 林忠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2]关于“礼”起源的再探讨[J]. 杨英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0(06)
[3]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下)[J]. 池田知久,牛建科. 周易研究. 1997(03)
[4]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上)[J]. 池田知久,牛建科. 周易研究. 1997(02)
[5]试论孔子易学观的转变[J]. 廖名春. 孔子研究. 1995(04)
本文编号:3442881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周代礼乐传统及其多方面的功能
1.1 天命靡常与周代礼乐的制作
1.1.1 礼乐源于祭祀
1.1.2 从天命永恒到天命靡常
1.1.3 人的觉醒与制度建设
1.2 周代礼乐的多种功能和价值
1.2.1 文饰宗法封建制度,以定名分
1.2.2 化约人事行为,以定交往原则
1.2.3 约束身心,以涵养性情
1.2.4 邀获天命,以贯通人天
第二章 礼乐崩坏与儒家价值世界的开辟
2.1 礼乐传统的崩坏与其独立价值的凸显
2.1.1 制度解体与礼乐失效
2.1.2 礼仪之分与礼的政治功能
2.1.3 礼乐与天上原型
2.1.4 礼乐是否具有主体性的反思
2.2 孔子对待礼乐的态度及内在价值世界的开辟
2.2.1 孔子对礼乐的推崇和继承
2.2.2 孔子对天命含义的改变
2.2.3 践仁知天
2.2.4 价值世界的无限意义
2.3 孔子内在价值世界开辟的经典诠释根据
2.3.1 占卜的道德规劝意义
2.3.2 《易传》的重德倾向
第三章 先秦儒家内在价值世界的两种展现
3.1 性天贯通萌芽的出现
3.1.1 天命之谓性
3.1.2 尽心知性知天
3.1.3 天与人的界限
3.2 先秦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
3.2.1 道德与教化
3.2.2 道德的独立价值
3.2.3 道德的证成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帛书《易传》看孔子易学解释及其转向[J]. 林忠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2]关于“礼”起源的再探讨[J]. 杨英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0(06)
[3]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下)[J]. 池田知久,牛建科. 周易研究. 1997(03)
[4]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上)[J]. 池田知久,牛建科. 周易研究. 1997(02)
[5]试论孔子易学观的转变[J]. 廖名春. 孔子研究. 1995(04)
本文编号:3442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442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