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儒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0 21:35
尽管余英时在将现代新儒家看作“只是熊十力一系的专称”的意义上,否认自己的新儒家身份,但是在“广义的新儒家”的观念框架下,我们不难看出余英时同现代新儒家之间存在的诸多“共性”。比如:对儒家价值系统的积极认同,对儒学现代命运的深切关怀,通过对儒学传统的创造性诠释,寻求传统与现代的接榫,等等。当然,同“狭义的新儒家”相比,余英时也表现出鲜明的思想个性,这在其对宋代理学历史形相的重构、对阳明心学的新释及其颇具特色的“明清儒学思想基调”说、“儒家智识主义”、“韦伯式命题”中有着集中的体现。余英时思想中所蕴涵的“广阔而动态”的儒学观,强烈而深厚的问题意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儒学的多元开展状态;余英时“内在理路”与“外缘情境”交互为用的广义的文化史(cultural history)研究取径,更展现了其与“哲学(史)范式”迥然不同的理路和风格,职是之故,称之为“余英时范式”也许并不为过。然而,“余英时范式”及余英时思想又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余英时主张通过东西文化系统的比照,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但有拿中国历史经验比附于西方理论框架之嫌;他强调思想的自主、主动性,反对绝对的思想自足性和各种形式的决定...
【文章来源】:南开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后王安石时代”与宋代理学历史形相的重构
第一节 “王安石时代”与“朱熹的历史世界”
一、“回向三代”与“秩序重建”:一种特有的论述
二、“以天下为已任”与“同治天下”:一以贯之的政治主体意识
三、“非常相权”与熙宁变法
四、“国是”“法度化”与熙宁变法
第二节 理学家的“得君行道”
一、“得君行道”与“朱陆异同”
二、“得君行道”与理学家的“群体意识”
三、“得君行道”与“理学”、“儒学”之分疏
第三节 “皇极”之论的政治意涵
一、“国是”与“王淮之‘皇极”
二、光宗重申“皇极”为“国是”
三、诸家论“皇极”新解
第二章 “龙场顿悟”新释与“明清儒学思想基调”
第一节 “龙场顿悟”新释
一、明代政治生态与阳明“廷杖”之辱
二、“龙场顿悟”与“汲汲于求去”
三、“得君行道”与“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四、“致良知”之教与“觉民行道”
第二节 从“得君行道”到“觉民行道”与“明清儒学思想基调”
第三章 儒家智识主义脉络中的戴震与章学诚
第一节 戴震与“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
第二节 史学对抗经学:章学诚回应戴震“考证的挑战”
一、两度会晤:“考证的挑战”与“义理的印证”
二、文史校雠与经学训诂
三、“六经皆史”说
四、“朱陆异同”论
第四章 中国近世儒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一个“韦伯式"命题
第一节 两种“外缘”与“韦伯式”命题的提出
第二节 近世儒家伦理的新发展与中国商人精神的兴起
第三节 “韦伯式”命题与“韦伯命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内圣外王之辨及其当代价值——对一个学术公案的迟到解读[J]. 杨泽波. 河北学刊. 2012(04)
[2]试析马克斯·韦伯的儒学观[J]. 刘雪飞. 齐鲁学刊. 2011(06)
[3]存异与求同——以章学诚和柯林伍德的比较研究为例[J]. 张汝伦. 人民论坛. 2011(32)
[4]史家与时代:余英时先生的学术研究[J]. 王汎森. 书城. 2011(03)
[5]朱子心性论的结构及其内在张力[J]. 乔清举. 哲学研究. 2011(02)
[6]略论历史归纳中的几个问题[J]. 张耕华. 史学史研究. 2010(04)
[7]余英时的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J]. 何俊. 学术界. 2009(06)
[8]“霸王道杂之”:秦汉政治文化模式考论[J]. 韩星. 哲学研究. 2009(02)
[9]论“大知”之作为“中华共识”——兼论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哲学“大知识论”[J]. 张耀南.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10]宋代的学派与政派——从“绍兴学禁”到“庆元党禁”[J]. 金春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03)
本文编号:3447638
【文章来源】:南开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后王安石时代”与宋代理学历史形相的重构
第一节 “王安石时代”与“朱熹的历史世界”
一、“回向三代”与“秩序重建”:一种特有的论述
二、“以天下为已任”与“同治天下”:一以贯之的政治主体意识
三、“非常相权”与熙宁变法
四、“国是”“法度化”与熙宁变法
第二节 理学家的“得君行道”
一、“得君行道”与“朱陆异同”
二、“得君行道”与理学家的“群体意识”
三、“得君行道”与“理学”、“儒学”之分疏
第三节 “皇极”之论的政治意涵
一、“国是”与“王淮之‘皇极”
二、光宗重申“皇极”为“国是”
三、诸家论“皇极”新解
第二章 “龙场顿悟”新释与“明清儒学思想基调”
第一节 “龙场顿悟”新释
一、明代政治生态与阳明“廷杖”之辱
二、“龙场顿悟”与“汲汲于求去”
三、“得君行道”与“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四、“致良知”之教与“觉民行道”
第二节 从“得君行道”到“觉民行道”与“明清儒学思想基调”
第三章 儒家智识主义脉络中的戴震与章学诚
第一节 戴震与“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
第二节 史学对抗经学:章学诚回应戴震“考证的挑战”
一、两度会晤:“考证的挑战”与“义理的印证”
二、文史校雠与经学训诂
三、“六经皆史”说
四、“朱陆异同”论
第四章 中国近世儒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一个“韦伯式"命题
第一节 两种“外缘”与“韦伯式”命题的提出
第二节 近世儒家伦理的新发展与中国商人精神的兴起
第三节 “韦伯式”命题与“韦伯命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内圣外王之辨及其当代价值——对一个学术公案的迟到解读[J]. 杨泽波. 河北学刊. 2012(04)
[2]试析马克斯·韦伯的儒学观[J]. 刘雪飞. 齐鲁学刊. 2011(06)
[3]存异与求同——以章学诚和柯林伍德的比较研究为例[J]. 张汝伦. 人民论坛. 2011(32)
[4]史家与时代:余英时先生的学术研究[J]. 王汎森. 书城. 2011(03)
[5]朱子心性论的结构及其内在张力[J]. 乔清举. 哲学研究. 2011(02)
[6]略论历史归纳中的几个问题[J]. 张耕华. 史学史研究. 2010(04)
[7]余英时的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J]. 何俊. 学术界. 2009(06)
[8]“霸王道杂之”:秦汉政治文化模式考论[J]. 韩星. 哲学研究. 2009(02)
[9]论“大知”之作为“中华共识”——兼论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哲学“大知识论”[J]. 张耀南.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10]宋代的学派与政派——从“绍兴学禁”到“庆元党禁”[J]. 金春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03)
本文编号:3447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44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