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时代的精神家园——重新确立自然的本体论地位
发布时间:2021-10-24 00:47
时代的发展要求新的哲学理念给予支撑。寻找时代精神家园的目的就是立足于当今以生态危机为突出表现的人类新的生存问题,寻找能够支撑我们这个时代,使人类走出生存危机,走向可持续生存与发展之路的哲学理念。本文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突出自然的自在性为切入点,通过对近代以来工业文明形式的批判、对工业文明形式哲学基础的分析、对当代关于自然的地位的理论成果的梳理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揭示了近代以来过分强调人的理性功能、漠视自然的自在性而产生生态危机的必然性,论证了新时代重新确立自然的本体论地位的必要性。从强调自然的自在存在这一新的视角,关注新时代人类精神家园的建构,并以此为论文的基本逻辑线索,阐明了自然是人类的生命之根、精神之源,自然是人类思想行为的尺度、界限和标准,自然最终决定人的生存与发展。只有以这样的哲学理念为指导,我们的思维方式、实践方式和生活方式才会转向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我们的实践行为才会限制在人类能够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范围之内,才会真正实现人类永续生存与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突出自然的地位并不是否定人类的伟大,而是人类的最智慧之举。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导论
第1章 对工业文明形式的批判:自然的自在性被“遗忘”
1.1 文化秩序取代自然秩序的工业生产
1.1.1 脱离自然过程的产品制造
1.1.2 摆脱自然秩序的线性生产模式
1.1.3 超越自然的市场化动力机制
1.2 改变自然的价值取向
1.2.1 追求经济无限增长
1.2.2 追求挥霍性消费
1.2.3 拒斥环境价值
1.3 与人的内在自然相冲突的生活方式
1.3.1 现代生活方式背离了人的自然生命功能
1.3.2 文化选择取代了自然选择
第2章 对工业文明形式哲学基础的分析:自然的本体论地位被取缔
2.1 机械论哲学
2.1.1 机械论哲学是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反思
2.1.2 机械论哲学的机械性和还原论特征
2.1.3 机械论哲学引导人类对世界“切割”“重组”
2.2 进化论哲学
2.2.1 “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自然进化思想
2.2.2 自然进化论的世界观功效
2.2.3 自然进化思想的社会移植
2.3 近代主体性哲学
2.3.1 “主客二分”造就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
2.3.2 对象性思维方式成就了人的绝对主体地位
2.3.3 人成了自然的主宰
2.4 人道主义哲学
2.4.1 人道主义突出了人的中心地位
2.4.2 人道主义促进了人的解放
2.4.3 传统人道主义造就了个体本位的现世物质享乐
第3章 对当代关于自然地位探索成果的梳理:自然物地位被凸显
3.1 当代人类中心主义
3.1.1 “保全”自然的“新型的人类中心主义”
3.1.2 “人的良好存在还有赖于生态支持系统”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3.1.3 “自然是人类价值的导师”的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
3.2 个体论的自然中心主义
3.2.1 尊重所有生命的“敬畏生命”论
3.2.2 尊重动物生命的“动物解放”论
3.2.3 动物也有道德权利的“动物权利”论
3.2.4 众生平等的“生物中心”论
3.3 整体论的自然中心主义
3.3.1 “像山那样思考”的“大地伦理”说
3.3.2 “所有权属于自然”的“自然价值论”
3.3.3 崇尚整体主义价值观的“深层生态学”
第4章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重新确立自然的本体论地位
4.1 自在的自然
4.1.1 自然的观念
4.1.2 自然的自在性
4.1.3 自然的价值
4.2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
4.2.1 人与自然的存在论关系
4.2.2 人与自然的实践论关系
4.2.3 人与自然的存在论关系决定实践论关系
4.3 自然的本体论地位
4.3.1 自然是人类的生命之根
4.3.2 自然是人类的精神之源
4.3.3 自然是人类思想、行为的尺度、界限和标准
4.4 重新确立自然的本体论地位的基础和当代价值
4.4.1 重新确立自然的本体论地位的现实基础
4.4.2 重新确立自然的本体论地位的科学基础
4.4.3 重新确立自然的本体论地位的哲学基础
4.4.4 重新确立自然的本体论地位的当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中文摘要
Abstract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伦理学的困境与出路[J]. 刘福森.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2]论生态文化与生态价值观[J]. 卢风.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3]生活世界转向与现代哲学革命[J]. 杨魁森.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05)
[4]关于自然权利的哲学反思[J]. 陆树程,崔昆. 社会科学. 2007(02)
[5]流动的现代性与无根基的人[J]. 吴玉军. 浙江社会科学. 2006(04)
[6]要“关爱自然”还是要“敬畏自然”[J]. 卢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7]实践活动与人本源性的生存方式[J]. 贺来. 长白学刊. 2006(01)
[8]自然与自然界[J]. 曹孟勤.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04)
[9]环境哲学三题[J]. 程亦欣. 哲学研究. 2004(10)
[10]技术生存与自然环境[J]. 林德宏.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博士论文
[1]自然价值的重估与诗意的栖居[D]. 张天晓.湖南师范大学 2007
[2]伦理的生态向度[D]. 杨英姿.复旦大学 2007
[3]未来的哲学研究——未来形而上学导论[D]. 刘孝廷.吉林大学 2004
[4]内在价值范畴研究[D]. 张德昭.复旦大学 2003
[5]自然之思[D]. 曾建平.湖南师范大学 2002
[6]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及现代意义[D]. 解保军.黑龙江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454242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导论
第1章 对工业文明形式的批判:自然的自在性被“遗忘”
1.1 文化秩序取代自然秩序的工业生产
1.1.1 脱离自然过程的产品制造
1.1.2 摆脱自然秩序的线性生产模式
1.1.3 超越自然的市场化动力机制
1.2 改变自然的价值取向
1.2.1 追求经济无限增长
1.2.2 追求挥霍性消费
1.2.3 拒斥环境价值
1.3 与人的内在自然相冲突的生活方式
1.3.1 现代生活方式背离了人的自然生命功能
1.3.2 文化选择取代了自然选择
第2章 对工业文明形式哲学基础的分析:自然的本体论地位被取缔
2.1 机械论哲学
2.1.1 机械论哲学是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反思
2.1.2 机械论哲学的机械性和还原论特征
2.1.3 机械论哲学引导人类对世界“切割”“重组”
2.2 进化论哲学
2.2.1 “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自然进化思想
2.2.2 自然进化论的世界观功效
2.2.3 自然进化思想的社会移植
2.3 近代主体性哲学
2.3.1 “主客二分”造就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
2.3.2 对象性思维方式成就了人的绝对主体地位
2.3.3 人成了自然的主宰
2.4 人道主义哲学
2.4.1 人道主义突出了人的中心地位
2.4.2 人道主义促进了人的解放
2.4.3 传统人道主义造就了个体本位的现世物质享乐
第3章 对当代关于自然地位探索成果的梳理:自然物地位被凸显
3.1 当代人类中心主义
3.1.1 “保全”自然的“新型的人类中心主义”
3.1.2 “人的良好存在还有赖于生态支持系统”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3.1.3 “自然是人类价值的导师”的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
3.2 个体论的自然中心主义
3.2.1 尊重所有生命的“敬畏生命”论
3.2.2 尊重动物生命的“动物解放”论
3.2.3 动物也有道德权利的“动物权利”论
3.2.4 众生平等的“生物中心”论
3.3 整体论的自然中心主义
3.3.1 “像山那样思考”的“大地伦理”说
3.3.2 “所有权属于自然”的“自然价值论”
3.3.3 崇尚整体主义价值观的“深层生态学”
第4章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重新确立自然的本体论地位
4.1 自在的自然
4.1.1 自然的观念
4.1.2 自然的自在性
4.1.3 自然的价值
4.2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
4.2.1 人与自然的存在论关系
4.2.2 人与自然的实践论关系
4.2.3 人与自然的存在论关系决定实践论关系
4.3 自然的本体论地位
4.3.1 自然是人类的生命之根
4.3.2 自然是人类的精神之源
4.3.3 自然是人类思想、行为的尺度、界限和标准
4.4 重新确立自然的本体论地位的基础和当代价值
4.4.1 重新确立自然的本体论地位的现实基础
4.4.2 重新确立自然的本体论地位的科学基础
4.4.3 重新确立自然的本体论地位的哲学基础
4.4.4 重新确立自然的本体论地位的当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中文摘要
Abstract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伦理学的困境与出路[J]. 刘福森.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2]论生态文化与生态价值观[J]. 卢风.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3]生活世界转向与现代哲学革命[J]. 杨魁森.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05)
[4]关于自然权利的哲学反思[J]. 陆树程,崔昆. 社会科学. 2007(02)
[5]流动的现代性与无根基的人[J]. 吴玉军. 浙江社会科学. 2006(04)
[6]要“关爱自然”还是要“敬畏自然”[J]. 卢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7]实践活动与人本源性的生存方式[J]. 贺来. 长白学刊. 2006(01)
[8]自然与自然界[J]. 曹孟勤.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04)
[9]环境哲学三题[J]. 程亦欣. 哲学研究. 2004(10)
[10]技术生存与自然环境[J]. 林德宏.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博士论文
[1]自然价值的重估与诗意的栖居[D]. 张天晓.湖南师范大学 2007
[2]伦理的生态向度[D]. 杨英姿.复旦大学 2007
[3]未来的哲学研究——未来形而上学导论[D]. 刘孝廷.吉林大学 2004
[4]内在价值范畴研究[D]. 张德昭.复旦大学 2003
[5]自然之思[D]. 曾建平.湖南师范大学 2002
[6]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及现代意义[D]. 解保军.黑龙江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4542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454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