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技术化生存的人文主义向度
发布时间:2021-10-26 05:52
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表现为“生存危机”。这种生存危机的直接原因在于西方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这种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导致了“技术异化”,进而导致了人的生存异化。为了克服这种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必须以希腊对“技术”所做的“生存论”理解为根据,通过当代的“文化批判”,来恢复技术化生存的“人文主义向度”。当代中国应该在三个方面实现“文化批判”:“意义性拓展”、“时间性拓展”和“空间性拓展”。三个方面应该构成探索当代中国技术化生存的人文主义向度的一种思路。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技术的生存论意义
一、技术的生存论意义
1、什么是生存
2、人为什么要有技术
3、技术的双重生存意义
4、广义的技术化生存
二、“技术”的希腊词源学考察
1、“逻各斯”的基础性
2、亚里士多德对技艺与实践的区分
3、海德格尔对τεχυη一词的考察
三、希腊的人文主义技术化生存
1、希腊技术化生存的含义
2、从柏拉图“灵魂说”看技术化生存的根源
3、海德格尔的人文主义技术观
4、恢复希腊的生存论技术观的当代意义
第二章 生存危机与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
一、生存危机: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的直接后果
1、生存危机不同于早期的生存问题
2、生存危机的人性论根源
3、生存危机的根源在人本身
二、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产生的前提
1、“文艺复兴”为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奠定了自然主义基础
2、技术化生存的哲学前提: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兴起
3、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的自然科学前提
4、资本主义的生存方式的确立
三、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的发生逻辑
1、“生存异化”的总逻辑
2、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的异化逻辑
第三章 马克思对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的批判
一、马克思是“技术决定论”?
二、马克思对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的肯定
1、马克思对自然科学的肯定
2、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中的异化环节和资本主义环节的肯定
三、马克思对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的批判
1、恢复人文主义向度的“主体性世界观”前提
2、对“劳动异化”与“技术异化”的批判
3、自由原则是马克思批判技术化生存的最高目标
第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技术异化”的批判
一、马尔库塞对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的批判
1、希腊“前技术”的生存方式
2、马尔库塞对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的批判
二、哈贝马斯对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的批判
1、对韦伯与马尔库塞的“合理性”概念的比较
2、目的合理性与交往合理性的区分
3、用“主体通性”克服技术危机
4、用“制度框架”恢复人文主义向度
第五章 “文化批判”与人文主义向度的积极确立
一、“文化批判”对恢复技术化生存的人文主义向度的必要性
1、对“文化”的简要理解
2、“文化批判”的含义
3、从“技术批判”到“文化批判”
4、通过“文化批判”恢复技术化生存的人文主义向度
二、“文化批判”视域中的技术化生存
1、作为“文化”的技术
2、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对“文化批判”的遗忘
3、文化批判视野中人类活动效果的两重化
4、文化批判视域中的技术化生存
三、贝尔“文化批判”理论对人文主义向度的建构
1、“技术化生存”的社会结构
2、“文化矛盾”:人文主义向度的缺失
四、贝尔“文化批判”的启示
第六章 探索当代中国技术化生存的人文主义向度
一、文化发展意识:技术化生存的意义拓展
1、何谓“文化发展意识”
2、文化发展意识对“生存主体”的确立
3、文化发展意识对“物理主义态度”的超越
二、未来时间意识:技术化生存的时间性拓展
1、“未来学派”的当代意义
2、作为物理时间范畴的未来
3、作为内在时间范畴的未来
4、人生活在“未来”中
三、生态伦理意识:技术化生存的空间性拓展
1、马克思关于人性论的启示
2、人类中心主义:“无立场”的自然中心主义
3、一切尚未完成的自然中心主义都表现为假言判断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总目[J]. 中国社会科学. 2004(06)
[2]作为实践智慧的辩证法[J]. 王南湜. 社会科学战线. 2003(06)
[3]当代欧美技术哲学研究回顾及未来趋向分析(上)[J]. 郭冲辰,樊春华,陈凡. 哲学动态. 2002(09)
[4]技术的人文维度[J]. 孟建伟. 哲学动态. 2002(05)
[5]技术的生态学批判:从理论到实践[J]. 张成岗.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6]本体论研究的复兴和趋势[J]. 俞吾金. 浙江学刊. 2002(01)
[7]是、应该与做——对解释世界、规范世界与改变世界诸问题的形上离析[J]. 徐长福. 哲学动态. 2001(10)
[8]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其哲学问题[J]. 曾国屏,吴彤. 学术研究. 2001(09)
[9]“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研究述评[J]. 牟焕森.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1(01)
[10]“技术转向”与技术哲学[J]. 高亮华. 哲学研究. 2001(01)
本文编号:3458962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技术的生存论意义
一、技术的生存论意义
1、什么是生存
2、人为什么要有技术
3、技术的双重生存意义
4、广义的技术化生存
二、“技术”的希腊词源学考察
1、“逻各斯”的基础性
2、亚里士多德对技艺与实践的区分
3、海德格尔对τεχυη一词的考察
三、希腊的人文主义技术化生存
1、希腊技术化生存的含义
2、从柏拉图“灵魂说”看技术化生存的根源
3、海德格尔的人文主义技术观
4、恢复希腊的生存论技术观的当代意义
第二章 生存危机与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
一、生存危机: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的直接后果
1、生存危机不同于早期的生存问题
2、生存危机的人性论根源
3、生存危机的根源在人本身
二、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产生的前提
1、“文艺复兴”为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奠定了自然主义基础
2、技术化生存的哲学前提: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兴起
3、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的自然科学前提
4、资本主义的生存方式的确立
三、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的发生逻辑
1、“生存异化”的总逻辑
2、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的异化逻辑
第三章 马克思对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的批判
一、马克思是“技术决定论”?
二、马克思对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的肯定
1、马克思对自然科学的肯定
2、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中的异化环节和资本主义环节的肯定
三、马克思对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的批判
1、恢复人文主义向度的“主体性世界观”前提
2、对“劳动异化”与“技术异化”的批判
3、自由原则是马克思批判技术化生存的最高目标
第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技术异化”的批判
一、马尔库塞对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的批判
1、希腊“前技术”的生存方式
2、马尔库塞对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的批判
二、哈贝马斯对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的批判
1、对韦伯与马尔库塞的“合理性”概念的比较
2、目的合理性与交往合理性的区分
3、用“主体通性”克服技术危机
4、用“制度框架”恢复人文主义向度
第五章 “文化批判”与人文主义向度的积极确立
一、“文化批判”对恢复技术化生存的人文主义向度的必要性
1、对“文化”的简要理解
2、“文化批判”的含义
3、从“技术批判”到“文化批判”
4、通过“文化批判”恢复技术化生存的人文主义向度
二、“文化批判”视域中的技术化生存
1、作为“文化”的技术
2、自然主义技术化生存对“文化批判”的遗忘
3、文化批判视野中人类活动效果的两重化
4、文化批判视域中的技术化生存
三、贝尔“文化批判”理论对人文主义向度的建构
1、“技术化生存”的社会结构
2、“文化矛盾”:人文主义向度的缺失
四、贝尔“文化批判”的启示
第六章 探索当代中国技术化生存的人文主义向度
一、文化发展意识:技术化生存的意义拓展
1、何谓“文化发展意识”
2、文化发展意识对“生存主体”的确立
3、文化发展意识对“物理主义态度”的超越
二、未来时间意识:技术化生存的时间性拓展
1、“未来学派”的当代意义
2、作为物理时间范畴的未来
3、作为内在时间范畴的未来
4、人生活在“未来”中
三、生态伦理意识:技术化生存的空间性拓展
1、马克思关于人性论的启示
2、人类中心主义:“无立场”的自然中心主义
3、一切尚未完成的自然中心主义都表现为假言判断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总目[J]. 中国社会科学. 2004(06)
[2]作为实践智慧的辩证法[J]. 王南湜. 社会科学战线. 2003(06)
[3]当代欧美技术哲学研究回顾及未来趋向分析(上)[J]. 郭冲辰,樊春华,陈凡. 哲学动态. 2002(09)
[4]技术的人文维度[J]. 孟建伟. 哲学动态. 2002(05)
[5]技术的生态学批判:从理论到实践[J]. 张成岗.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6]本体论研究的复兴和趋势[J]. 俞吾金. 浙江学刊. 2002(01)
[7]是、应该与做——对解释世界、规范世界与改变世界诸问题的形上离析[J]. 徐长福. 哲学动态. 2001(10)
[8]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其哲学问题[J]. 曾国屏,吴彤. 学术研究. 2001(09)
[9]“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研究述评[J]. 牟焕森.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1(01)
[10]“技术转向”与技术哲学[J]. 高亮华. 哲学研究. 2001(01)
本文编号:34589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458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