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易传》的道德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6 15:03

  本文关键词:《易传》的道德哲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道德哲学主要关注的是形而上的问题,而其所关注和力求解决的问题还是来源于现实的伦理生活,以现实的伦理生活为基础。《易传》是人的理性发展和彰显的产物,是人们对现实生活和世界进行观察和总结后的理论抽象,其道德哲学与道德谱系的形成也是来源于人们对现实伦理生活的思考。本文将对《易传》的道德思维、道德本体、道德认识、道德修养等问题展开重点讨论,以此梳理出《易传》的道德哲学及体系。第一章对《易传》的成书年代及作者问题做了简要的梳理。《易传》非成于一时一人。其主体部分当成书于战国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成果,其思想是诸家思想的融合,并不只属于一家一派,但从其基本立场和总体特征来看,应该还是以儒家为本。第二章从《易传》的解易思维入手,重点论述了其中所包含的道德思维。“取象比类”的思维使人能够把握到天地自然之道,并且懂得将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相类比而得出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则。“由象入理”进一步将这种对天道的把握和对人道的领悟规范化、抽象化,从而规定出人类所应该遵循的理则,于是,从单纯的模拟天地自然进入了独立的道德思考。“天人合德”的道德思维,使人在道德认识过程中直指道德本体——天道,为人的道德修养提供一个终极目的与理想。第三章以“一阴一阳之道”、“继善成性”、“三才之道”为节展开论述。“一阴一阳之道”通过“继善成性”使人性与天命相通相系,人道本源于天道,效法地道,三才之道结合构成了《易传》道德哲学的本体论思想。第四章以“穷神知化,德之盛”与“知崇礼卑”为思路,从“德与知(智)”、“(智)知与礼”两个方面论述了《易传》的道德认识论。第五章主要论述《易传》的道德修养论,主要从天地生生之德与进德修业入手,以“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为总纲论述了《易传》的成人、成己、成物的道德修养论。
【关键词】:《易传》 道德哲学 道德本体 道德思维 道德认识 道德修养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6
  • 第一章 《易传》的成书年代与作者问题16-23
  • 第一节《易传》的成书年代问题16-18
  • 第二节 《易传》的作者与学派归属问题18-23
  • 一、《易传》与儒家18-20
  • 二、《易传》与道家20-23
  • 第二章 《易传》的道德思维论23-30
  • 第一节 取象比类23-26
  • 第二节 由象入理26-28
  • 第三节 天人合德28-30
  • 第三章 《易传》的道德本体论30-38
  • 第一节 一阴一阳之谓道31-33
  • 第二节 继善成性33-35
  • 第三节 三才之道35-38
  • 第四章 《易传》的道德认识论38-45
  • 第一节 德与知(智):穷神知化,德之盛也39-41
  • 第二节 知(智)与礼:知崇礼卑41-45
  • 第五章 《易传》的道德修养论45-57
  • 第一节 生生之德与进德修业46-50
  • 一、生生之德47-48
  • 二、进德修业48-50
  • 第二节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50-57
  • 一、自昭明德51-52
  • 二、反身修德52-54
  • 三、容民蓄众54-55
  • 四、振民育德55-57
  • 结语57-59
  • 参考文献59-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钊;试论《易传》的人文精神及在当代的现实价值[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2 赵东栓;《易传》的哲学体系与《乐记》的文艺理论体系[J];孔子研究;2002年02期

3 张锡坤;《易传》"美"、"文"渊源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2期

4 聂民玉;《易传》生生和谐观的现代价值[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5 肖纪美;《易传》的名和义在科技、文化与经济中的应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高新民;;《易传》历史哲学简论[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傅惠生;今本《易传》中“子曰”语篇浅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侯明;论《易传》之“象”[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杨庆中;天人之间的内在同一是如何可能的?——论《易传》天人之学的哲学视野[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孙熙国,尉浩;论《易传》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J];理论学刊;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美华;;从《易传》看传统境界哲学的形上基础[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吴培德;;《易传》之伦理观[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涛;;论《易传》的成书与学派归属[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9辑)[C];2010年

4 韩凤鸣;;《易传》的道家思想性质[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韩星;;《易传》圣人观及其现代意义[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6 夏志前;赖保荣;;《易传》“神道设教”的人文归旨与当代道教教义的建构[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张践;;从《易传》、《礼记》看儒家的人文精神[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8 马尽举;;生生不息的实证研究及尊老敬老的新视角[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宋强;白东艳;陆原;;易哲学与中医学——从科技角度看易医相关[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10 蒲友俊;;kw史意味着向空间拓展[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 桑东辉;《易传》与忠德[N];光明日报;2013年

2 王冉冉;大易学观下的经史研究之作[N];中华读书报;2012年

3 李翔海 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民族精神”新省思[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4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冯立鳌;彰扬理性 教化德行[N];光明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薄洁萍 本报通讯员 张涛;旧学新命:余敦康先生谈易学中的和谐智慧[N];光明日报;2005年

6 余敦康;易学研究的新领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何中华;易学与中西文化会通[N];光明日报;2003年

8 黎敬波;中医从何而来?向何处去?[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9 中国美术学院 连冕;“易”:一种造物史观[N];美术报;2012年

10 清华大学历史系 刘光胜;《保训》之“中”何解[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新根;《周易》管理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张汝金;解经与弘道[D];山东大学;2007年

3 刘震;帛书《易传》卦爻辞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关梅;《易传》法哲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新华;《易传》的思想体系、时代特征及学派风格[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小龙;从《老子》的“道”“德”到《易传》的“道德”[D];山东大学;2009年

3 支玉菡;《易传》的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林萍;《易传》在中华民族精神塑造中的地位和作用[D];山东大学;2005年

5 刘霞;《易传》“时”的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陈永豪;《易传》的道德哲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类延涛;《易传》道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魏后宾;论《易传》生生为本的哲学思想[D];湘潭大学;2015年

9 张巍;《易传》人文教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杜瑞;论《易传》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丰富[D];河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易传》的道德哲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85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485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d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