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韩非与晚周学术

发布时间:2021-11-10 06:15
  本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从韩非思想体系中人性论、形名论和进化史观入手,讨论韩非学术思想中可以被视为理论基础和逻辑支点的内容与晚周学术的关系;下篇以韩非思想中的法、术、势思想为研究基点,对韩非政治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与晚周学术之间的关系进行逐一梳理。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讨论晚周诸子关于人性的讨论对韩非人性论的影响。在本章中,我们首先对韩非之前诸子对人性的基本认识进行了梳理,继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韩非之前,对人性“欲利恶害”、“趋利避害”的认识,是战国中后期人性论的主流认识,这一主流认识由墨家肇其端,经管子学派和商鞅学派申说,亦为荀子所汲取。而荀子以人性这一特点为“恶”,是汲取此主流认识的基础上,出于应对孟子性善论的需要而进行的独创性阐述。其次,我们对韩非对人性的认识以及这一认识与其政治思想的逻辑关系进行总结,并与之前诸子人性论相比较,从而指出韩非人性论的基点是管子学派、商鞅学派和荀子共同认识到的对利害的趋避,但抛弃了其师荀子对人性加以道德判断的思想。韩非人性论展开的理论逻辑与政策指向基本上是遵循了法家商鞅学派的完整思路,同时又汲取了慎到“因循”思想,而其理论的内在辩证性和现实手段的极端性...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写作理路
上篇
    第一章 晚周人性论与韩非相关认识
        第一节 儒家性善、性恶论的思想纷争
        第二节 晚周诸子人性“利害”论的共识
            一、墨家的人性“自利”论
            二、管子学派的人性“欲利恶害”论
            三、商鞅学派的人性“趋利避害”论
        第三节 韩非人性论的内涵和取向
            一、韩非人性论的主旨内涵及论说理路
            二、韩非对晚周诸子人性论的继承关系
    第二章 韩非与名辩思潮
        第一节 诸子刑名思想对韩非的影响
            一、“形名”的政治指向
            二、“正名”与“名正”
            三、参验论对儒、墨的扬弃与发展
        第二节 辩言之风对韩非的影响
        第三节 韩非对名辩思潮的终结
    第三章 诸子史观与韩非进化史论
        第一节 韩非进化史论主要内容
        第二节 诸子史观的共识
            一、“世异则事异”
            二、分期总结古史
            三、“事异则备变”
        第三节 韩非进化史论对诸子的取舍
            一、“上古之世”论
            二、三世风尚相异论
            三、对荀子“法后王”的否定
下篇
    第四章 韩非法论与晚周诸子
        第一节 韩非对商鞅法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 韩非对黄老“道法”的吸收和突破
        第三节 对儒家“法”论的批判
            一、儒家法论的思想倾向
            二、韩非对儒家的批判
    第五章 韩非术论与晚周诸子
        第一节 申、韩术论的继承关系
            一、申、韩术论概要
            二、韩非术论对申不害的继承
            三、申、韩术论的时代性
        第二节 从逻辑链条看韩非术论归本于黄老
            一、问题的提出
            二、申、韩术论归本于黄老的逻辑链条
    第六章 韩非与晚周诸子的“势”论
        第一节 诸子“势”论
            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二、《慎子》
            三、《管子》
            四、《尹文子》
            五、《商君书》
            六、《荀子》
            七、《吕氏春秋》
        第二节 韩非势论形成的学术脉络
            一、韩非势论的主要内容
            二、《功名》——早期势论对慎到的继承
            三、《难势》——完备的势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4867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4867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6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