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试论儒家义利观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1-11-23 23:05
  儒家思想是统治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到目前为止它依然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人们。义利之辨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论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所以对儒家义利观进行客观的、辩证的分析,充分利用儒家义利观中积极合理的成分,对我国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儒家义利观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不同派别的不同义利观。本文系统阐述了义利观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基本内涵,简要分析了不同派别中具有代表性人物的义利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儒家义利观的特点及其现实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但是精神生活却很空虚,甚至出现了一定的倒退。“重利轻义”思想目前在我国比较盛行,导致我国的道德领域出现了道德失范、价值缺失、义利错位等现象,社会义利冲突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弱势群体庞大、价值追求目标降低等方面。本文基于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得出“重利轻义”思想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进一步指出儒家义利观“重义轻利”思想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本文探讨的是儒家义利观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我...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儒家义利观的概述
    第一节 义利观的产生及其内涵
        一、 义利观的产生
        二、 “义”范畴的涵义
        三、 “利”范畴的涵义
    第二节 儒家义利观的历史线索阐释
        一、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
        二、 汉代董仲舒的义利观
        三、 两宋理学家的义利观
    第三节 儒家义利观的特点及其现实价值
        一、 儒家义利观的特点
        二、 儒家义利观的现实价值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儒家义利观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第一节 儒家义利观作用的辩证分析
        一、 道德教育的内涵
        二、 儒家义利观对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三、 儒家义利观对道德教育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我国当下义利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一、 我国目前义利现状
        二、 当前“重利轻义”思想的深层透析
    第三节 儒家义利观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一、 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二、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儒家义利观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第一节 利用儒家义利观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
        一、 与从众心理特点相结合的原则
        二、 与社会主义义利观相结合的原则
        三、 坚持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相统一的原则
    第二节 利用儒家义利观进行道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 用儒家义利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二、 用儒家义利观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三、 用儒家义利观加强诚信教育
        四、 加强制度建设和深化体制改革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形势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探析[J]. 岑道权.  教育与职业. 2010(29)
[2]中国传统“义利观”的演变[J]. 王焕举.  经营管理者. 2010(19)
[3]儒家义利观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J]. 张振林.  文教资料. 2010(04)
[4]试论孟子的义利观[J]. 伍崇林.  文教资料. 2009(21)
[5]传统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J]. 高明才,李吉艳.  法制与社会. 2009(20)
[6]传统义利观的衍变及其现代转向[J]. 张枫林.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9(01)
[7]中国传统义利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启示[J]. 梁秀萍,赵英.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8]浅析《论语》的义利观[J]. 谢良花.  科学时代. 2009(02)
[9]新时期大学生义利观的特点及教育对策[J]. 刘永艳,杨丽梅.  理论月刊. 2008(09)
[10]荀子义利观新探[J]. 冯兵.  长江论坛. 2008(02)

硕士论文
[1]教师道德内化动力的问题研究[D]. 马亮.沈阳师范大学 2011
[2]广播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传播效果研究[D]. 任丙超.河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14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514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3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