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龄与清初《四书》学
发布时间:2021-11-24 00:53
毛奇龄是清初著名的学者,在经学、史学、诗、文、词、戏曲、绘画、书法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毛奇龄这样一位在明清之际有着特殊经历,并在清代学术史上有着广泛影响的人物展开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毛奇龄与清初《四书》学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因人究学、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等研究方法。论文在整体框架上,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为毛奇龄与清初《四书》学研究,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毛奇龄生平和思想的研究,首先对毛奇龄的家世作大致的梳理,挖掘出毛奇龄家族的家世背景,简析家学对毛奇龄学术的影响。并客观考述清楚毛奇龄各个阶段的生平事略,作为了解其人其学的基础。接着,将探究毛奇龄思想发展的轨迹,以及他思想成熟时期所提出来的经学思想,藉此了解毛奇龄的思想理路及学术性格,做为理解其《四书》学的背景。第二部分就毛奇龄对《四书》的研究进行分解式的叙述和讨论,整理毛奇龄在各书研究中所提出的主张,藉以了解他在诠释解析各书时的立场与理论重心,探究毛奇龄在《四书》研究中是否有一贯的理路,而此一理路与其经学思想又有多少相关之处。同时考察其《四书》学中的“反朱子四书学”特质,做为下一部分综论毛奇龄《四书》学的...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毛奇龄与清初《四书》学
导论
一、研究缘起-从对毛奇龄两极化的评价谈起
(一) 历来对毛奇龄的评价
(二) 对毛奇龄两极化评价的思考
二、毛奇龄研究史的回顾与检讨
(一) 清初至晚清:毛奇龄研究的酝酿期
(二) 清末民初至1949年:毛奇龄研究的发展期
(三) 1949年至七十年代末:毛奇龄研究的低谷期
(四) 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毛奇龄研究的复苏期
(五) 二十一世纪初至今:毛奇龄研究的渐趋繁荣期
三、清以前《四书》学的源流演变
(一) 《四书》前的单经变迁
(二) 朱熹与南宋《四书》学
(三) "延祐科举"与元代《四书》学官学地位的制度化
(四) 《四书大全》与明代《四书》学
(五) "异端"的诘问:从南宋到中晚明的"新四书学"
四、研究方案
第一章 毛奇龄生平、思想及其《四书》学著作考述
第一节 毛奇龄生平考述
一、毛奇龄的家世与家学
二、毛奇龄生平述略
(一) 科场不售,研经习文
(二) 抗清逃禅,社集选诗
(三) 亡命天涯,交友论学
(四) 跻身庙堂,修史议制
(五) 归田研经,著述授徒
三、毛奇龄生平考辨
(一) 卒年与享年
(二) 名、字、号
(三) 变易姓名流亡的时间
(五) 乞假归田的时间和原因
第二节 毛奇龄的经学思想
一、反对空言说经,主张注经"必藉实据"
二、"以经解经"的诠经思想
三、尊汉抑宋,但不佞汉
四、重视考据,不废义理
第三节 毛奇龄《四书》类著作考述
一、《四书索解》四卷
二、《论语稽求篇》七卷
三、《大学证文》四卷
四、《大学知本图说》一卷
五、《中庸说》五卷
六、《四书剩言》四卷、《四书剩言补》二卷
七、《圣门释非录》五卷
八、《逸讲笺》三卷
九、《大学问》一卷
十、《四书改错》二十二卷
十一、其它
第二章 清初《四书》学盛兴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节 清初学术界的历史反思
第二节 清廷文化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清初科举制度的推动
第三章 毛奇龄《四书》学析论——《大学》、《中庸》部分
第一节 毛奇龄的《大学》学
一、论《大学》的作者
二、论"大学"的名义
三、论《大学》的单行
四、论《大学》改本
五、论《大学》的义理结构
第二节 毛奇龄的《中庸》学
一、论《中庸》的作者
二、论《中庸》的分章
三、论"中庸"的名义
四、论《中庸》的单行
五、对《中庸》相关概念的阐释
(一) 性理论
(二) 诚
第四章 毛奇龄《四书》学析论——《论语》、《孟子》部分
第一节 毛奇龄对《论语集注》的批判
一、名物训诂
二、解经方法
三、诠解态度
第二节 毛奇龄对《孟子集注》的批判
一、名物训诂
二、典章制度
三、解经方法
第五章 毛奇龄《四书》学综论
第一节 毛奇龄《四书》学的撰述动机
一、圣道圣学尽存《四书》,而后儒的诠释有违《四书》原旨
二、针朱膏肓,起朱废疾
三、发墨守之习,倡务实之风
四、"仰承圣意",献书邀名
第二节 毛奇龄《四书》学与清初《四书》学的关系
一、清初《四书》学的特征
(一) 强调经世致用
(二) 批判乡愿之学
(三) 重视考据
二、毛奇龄《四书》学与清初《四书》学的关系
(一) 毛奇龄《四书》学与清初《四书》经世致用的关系
(二) 毛奇龄《四书》学与清初《四书》批判乡愿之学的关系
(三) 毛奇龄《四书》学与清初《四书》重考据的关系
第三节 毛奇龄《四书》学在学术史上的意义
一、上承宋明《四书》学
二、致力学术争鸣,挑战学术权威
三、下启乾嘉《四书》考据
下篇 毛奇龄年谱
一、凡例
二、谱系图
三、年谱
结语
一、毛奇龄是介于明清之际的开创大师和乾嘉学者之间的关键性人物
二、《四书》考辨与反理学
附录一 毛奇龄交游考
一、前辈宿儒
二、遗民逸士
三、患难之交
四、权要贵族
五、同学彦友
六、门生后学
七、方外交游
八、吴越闺秀
附录二 毛奇龄著作目录及流传状况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毛奇龄交游考[J]. 胡春丽. 理论界. 2009(10)
[2]毛奇龄《太极图遗义》考辨[J]. 田智忠. 周易研究. 2009(03)
[3]清代《大学》研究的新趋向[J]. 涂耀威,周国林.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4]毛奇龄与《明史》修纂新探[J]. 段润秀. 红河学院学报. 2009(01)
[5]清初钱塘诗人和毛奇龄的诗学倾向[J]. 蒋寅. 湖南社会科学. 2008(05)
[6]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探微[J]. 薛立芳.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7]毛奇龄《大学知本图说》探析[J]. 张贺.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04)
[8]略论毛奇龄的史学精神与治史之风[J]. 张贺.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9]毛奇龄《论语稽求篇》研探[J]. 唐明贵.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10]阳明心学对晚明四书学的影响[J]. 吴伯曜.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博士论文
[1]毛奇龄“诗”学研究[D]. 薛立芳.北京师范大学 2008
[2]元代四书学研究[D]. 周春健.华中师范大学 2007
[3]清代《论语》诠释史论[D]. 柳宏.扬州大学 2004
[4]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D]. 赖玉芹.华中师范大学 2004
[5]清代《论语》简论[D]. 朱华忠.华中师范大学 2002
[6]清代孟学研究[D]. 赵庆伟.华中师范大学 2002
[7]清初三礼学[D]. 林存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8]《四书集注》与南宋四书学[D]. 陆建猷.西北大学 1999
硕士论文
[1]毛奇龄《蛮司合志》校注[D]. 俞师.广西大学 2008
[2]毛奇龄学术简论[D]. 张贺.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毛奇龄及其词作研究[D]. 戴文梅.西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14963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毛奇龄与清初《四书》学
导论
一、研究缘起-从对毛奇龄两极化的评价谈起
(一) 历来对毛奇龄的评价
(二) 对毛奇龄两极化评价的思考
二、毛奇龄研究史的回顾与检讨
(一) 清初至晚清:毛奇龄研究的酝酿期
(二) 清末民初至1949年:毛奇龄研究的发展期
(三) 1949年至七十年代末:毛奇龄研究的低谷期
(四) 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毛奇龄研究的复苏期
(五) 二十一世纪初至今:毛奇龄研究的渐趋繁荣期
三、清以前《四书》学的源流演变
(一) 《四书》前的单经变迁
(二) 朱熹与南宋《四书》学
(三) "延祐科举"与元代《四书》学官学地位的制度化
(四) 《四书大全》与明代《四书》学
(五) "异端"的诘问:从南宋到中晚明的"新四书学"
四、研究方案
第一章 毛奇龄生平、思想及其《四书》学著作考述
第一节 毛奇龄生平考述
一、毛奇龄的家世与家学
二、毛奇龄生平述略
(一) 科场不售,研经习文
(二) 抗清逃禅,社集选诗
(三) 亡命天涯,交友论学
(四) 跻身庙堂,修史议制
(五) 归田研经,著述授徒
三、毛奇龄生平考辨
(一) 卒年与享年
(二) 名、字、号
(三) 变易姓名流亡的时间
(五) 乞假归田的时间和原因
第二节 毛奇龄的经学思想
一、反对空言说经,主张注经"必藉实据"
二、"以经解经"的诠经思想
三、尊汉抑宋,但不佞汉
四、重视考据,不废义理
第三节 毛奇龄《四书》类著作考述
一、《四书索解》四卷
二、《论语稽求篇》七卷
三、《大学证文》四卷
四、《大学知本图说》一卷
五、《中庸说》五卷
六、《四书剩言》四卷、《四书剩言补》二卷
七、《圣门释非录》五卷
八、《逸讲笺》三卷
九、《大学问》一卷
十、《四书改错》二十二卷
十一、其它
第二章 清初《四书》学盛兴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节 清初学术界的历史反思
第二节 清廷文化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清初科举制度的推动
第三章 毛奇龄《四书》学析论——《大学》、《中庸》部分
第一节 毛奇龄的《大学》学
一、论《大学》的作者
二、论"大学"的名义
三、论《大学》的单行
四、论《大学》改本
五、论《大学》的义理结构
第二节 毛奇龄的《中庸》学
一、论《中庸》的作者
二、论《中庸》的分章
三、论"中庸"的名义
四、论《中庸》的单行
五、对《中庸》相关概念的阐释
(一) 性理论
(二) 诚
第四章 毛奇龄《四书》学析论——《论语》、《孟子》部分
第一节 毛奇龄对《论语集注》的批判
一、名物训诂
二、解经方法
三、诠解态度
第二节 毛奇龄对《孟子集注》的批判
一、名物训诂
二、典章制度
三、解经方法
第五章 毛奇龄《四书》学综论
第一节 毛奇龄《四书》学的撰述动机
一、圣道圣学尽存《四书》,而后儒的诠释有违《四书》原旨
二、针朱膏肓,起朱废疾
三、发墨守之习,倡务实之风
四、"仰承圣意",献书邀名
第二节 毛奇龄《四书》学与清初《四书》学的关系
一、清初《四书》学的特征
(一) 强调经世致用
(二) 批判乡愿之学
(三) 重视考据
二、毛奇龄《四书》学与清初《四书》学的关系
(一) 毛奇龄《四书》学与清初《四书》经世致用的关系
(二) 毛奇龄《四书》学与清初《四书》批判乡愿之学的关系
(三) 毛奇龄《四书》学与清初《四书》重考据的关系
第三节 毛奇龄《四书》学在学术史上的意义
一、上承宋明《四书》学
二、致力学术争鸣,挑战学术权威
三、下启乾嘉《四书》考据
下篇 毛奇龄年谱
一、凡例
二、谱系图
三、年谱
结语
一、毛奇龄是介于明清之际的开创大师和乾嘉学者之间的关键性人物
二、《四书》考辨与反理学
附录一 毛奇龄交游考
一、前辈宿儒
二、遗民逸士
三、患难之交
四、权要贵族
五、同学彦友
六、门生后学
七、方外交游
八、吴越闺秀
附录二 毛奇龄著作目录及流传状况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毛奇龄交游考[J]. 胡春丽. 理论界. 2009(10)
[2]毛奇龄《太极图遗义》考辨[J]. 田智忠. 周易研究. 2009(03)
[3]清代《大学》研究的新趋向[J]. 涂耀威,周国林.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4]毛奇龄与《明史》修纂新探[J]. 段润秀. 红河学院学报. 2009(01)
[5]清初钱塘诗人和毛奇龄的诗学倾向[J]. 蒋寅. 湖南社会科学. 2008(05)
[6]毛奇龄《白鹭洲主客说诗》探微[J]. 薛立芳.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7]毛奇龄《大学知本图说》探析[J]. 张贺.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04)
[8]略论毛奇龄的史学精神与治史之风[J]. 张贺.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9]毛奇龄《论语稽求篇》研探[J]. 唐明贵.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10]阳明心学对晚明四书学的影响[J]. 吴伯曜.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博士论文
[1]毛奇龄“诗”学研究[D]. 薛立芳.北京师范大学 2008
[2]元代四书学研究[D]. 周春健.华中师范大学 2007
[3]清代《论语》诠释史论[D]. 柳宏.扬州大学 2004
[4]博学鸿儒与清初学术转变[D]. 赖玉芹.华中师范大学 2004
[5]清代《论语》简论[D]. 朱华忠.华中师范大学 2002
[6]清代孟学研究[D]. 赵庆伟.华中师范大学 2002
[7]清初三礼学[D]. 林存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8]《四书集注》与南宋四书学[D]. 陆建猷.西北大学 1999
硕士论文
[1]毛奇龄《蛮司合志》校注[D]. 俞师.广西大学 2008
[2]毛奇龄学术简论[D]. 张贺.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毛奇龄及其词作研究[D]. 戴文梅.西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149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514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