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天命论与《中庸》之教
发布时间:2021-12-10 01:19
《中庸》天命论的直接来源是孔子的“性与天道”思想,孔子将高高在上的带有神的意味的天命下落至人性、人道,把周人只有王者才能做到的与天合一转化成一般人皆可与天合一,使得天命有了普遍性的意义。《中庸》的天命论,在继承了孔子天命观的基础上第一次把天命与人性直接结合在一起,意义重大,为后人理解天命、理解人性,理解天人关系奠定了基础。《中庸》天命论以其天道论与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使得《中庸》开篇提出的“命、性、道、教”四个命题实现了一体贯通,其过程即是《中庸》天命论的教化的展开过程,亦是“修道”之过程。此“道”是“人道”与“天道”的统一,即在知“天道”的同时,修行“人道”。“人道”是秉承“天道”而来,“天道”下贯为“人道”,“人道”通过“率性”以合于“天道”。儒家教化关注的是“真正”的人之完成,在《中庸》看来,其教化的最终指向亦是人的完成,是个人的内在的德性修成,最后推及至人人有德性。《中庸》认为必在修身成德,成己成物之生成过程中方可见“性之德”。《中庸》言天命所规定的人应所行的规则必是在“修道”的过程中完成的,即是一个彰显“性之德”的过程,即是一个修“人道”以合于“天道”的过程,并且人人皆可“修道...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庸》的作者、成书年代研究综述
(二)关于《中庸》天命论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孔子天命思想的渊源
一、殷商时期的“帝”
二、西周时期的天命观
(一)天命糜常,惟德是辅
(二)天意在民,天民合一
三、春秋时期的天命观
第二章 孔子的天命观与《中庸》天命论
一、孔子的天命观
二、《中庸》的世界观
三、《中庸》天命论与天道论
四、《中庸》天命论与人性论
第三章 《中庸》天命论的教化哲学意义
一、“率性之谓道”的哲理内涵
二、教化的根本在“道”
三、本性之德:合外内之道
(一)成己与成物的基本内涵
(二)成己成物的内在关系
四、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五、修道工夫之要:慎独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为什么说“人性本善”——刘咸炘对传统性善论的现代总结[J]. 于述胜,周卫勇. 教育学报. 2017(03)
[2]意义的体验、兴发与先秦儒家教化哲学——兼析《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J]. 周卫勇. 教育学报. 2016(06)
[3]作为修身学范畴内的“独知”概念之形成——朱子慎独工夫新论[J]. 陈立胜.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4]“天命之谓性”:《中庸》的生命思想及其教育哲学意蕴[J]. 李卯,张传燧.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01)
[5]《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章疏解[J]. 韩星. 江淮论坛. 2015(06)
[6]“生生”:天地之德,人生之的——先秦儒、道思想中的意义世界通诠[J]. 于述胜. 教育学报. 2015(06)
[7]重识《中庸》“天命之谓性”中的“天”范畴——关于《中庸》之“天”形而上学解读的反思[J]. 陆建猷,苏鹏. 理论学刊. 2015(06)
[8]逐鹿或天命:汉人眼中的秦亡汉兴[J]. 侯旭东. 中国社会科学. 2015(04)
[9]论《大学》与《中庸》的天人关系[J]. 欧阳祯人. 中国文化研究. 2015(01)
[10]“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J]. 于述胜,邱星语. 中国教师. 2015(03)
博士论文
[1]性—道—教:《中庸》的生命教育思想研究[D]. 李卯.湖南师范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先秦儒家“命”观念研究[D]. 崔琳琳.山东大学 2014
[2]《中庸》人性论研究[D]. 崔秀军.湘潭大学 2011
[3]先秦儒家天命思想比较研究[D]. 王珅珅.山东大学 2009
[4]《中庸》的哲学思想[D]. 刘道岭.山东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31646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庸》的作者、成书年代研究综述
(二)关于《中庸》天命论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孔子天命思想的渊源
一、殷商时期的“帝”
二、西周时期的天命观
(一)天命糜常,惟德是辅
(二)天意在民,天民合一
三、春秋时期的天命观
第二章 孔子的天命观与《中庸》天命论
一、孔子的天命观
二、《中庸》的世界观
三、《中庸》天命论与天道论
四、《中庸》天命论与人性论
第三章 《中庸》天命论的教化哲学意义
一、“率性之谓道”的哲理内涵
二、教化的根本在“道”
三、本性之德:合外内之道
(一)成己与成物的基本内涵
(二)成己成物的内在关系
四、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五、修道工夫之要:慎独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为什么说“人性本善”——刘咸炘对传统性善论的现代总结[J]. 于述胜,周卫勇. 教育学报. 2017(03)
[2]意义的体验、兴发与先秦儒家教化哲学——兼析《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J]. 周卫勇. 教育学报. 2016(06)
[3]作为修身学范畴内的“独知”概念之形成——朱子慎独工夫新论[J]. 陈立胜.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4]“天命之谓性”:《中庸》的生命思想及其教育哲学意蕴[J]. 李卯,张传燧.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01)
[5]《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章疏解[J]. 韩星. 江淮论坛. 2015(06)
[6]“生生”:天地之德,人生之的——先秦儒、道思想中的意义世界通诠[J]. 于述胜. 教育学报. 2015(06)
[7]重识《中庸》“天命之谓性”中的“天”范畴——关于《中庸》之“天”形而上学解读的反思[J]. 陆建猷,苏鹏. 理论学刊. 2015(06)
[8]逐鹿或天命:汉人眼中的秦亡汉兴[J]. 侯旭东. 中国社会科学. 2015(04)
[9]论《大学》与《中庸》的天人关系[J]. 欧阳祯人. 中国文化研究. 2015(01)
[10]“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J]. 于述胜,邱星语. 中国教师. 2015(03)
博士论文
[1]性—道—教:《中庸》的生命教育思想研究[D]. 李卯.湖南师范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先秦儒家“命”观念研究[D]. 崔琳琳.山东大学 2014
[2]《中庸》人性论研究[D]. 崔秀军.湘潭大学 2011
[3]先秦儒家天命思想比较研究[D]. 王珅珅.山东大学 2009
[4]《中庸》的哲学思想[D]. 刘道岭.山东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31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531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