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人性思想
发布时间:2022-01-06 02:12
孔子的人性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宽宏的意蕴。孔子的人性思想是沿着历史与现实、古与今(“述而不作”)和天与人、性与命(“性与天道”)的双层致思路线的逻辑性互动展开的。“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命题,是孔子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洞见,即“述而不作”的理论结晶:它一方面意味着孔子对国民阶级的承认和肯定,同时也深刻表达了孔子的复古立场。孔子极力强调礼对于成仁为人的重要意义,认为“习”礼、践礼是人成仁人君人的唯一必由之路。在“性与天道”的意义上,孔子认为,人道本于天道,人道的根源乃是源于无限的超越性存在——天道,人的生命具有内在的潜能,人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生命的内在潜能,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提升自己生命的内在本质,人可以在“性与天道”的意义上尽人性、知天命。在孔子,性与命、天道与人道是有机统一的,人通过“下学上达”的进学之路尽性、知命而合天,“无言”之教则是“下学上达”的理想境界。如果将孟、荀人性论作为透析孔子人性思想的另一向度,我们认为,孔子“性与天道”意义上的人性思想,经《中庸》、孟子的理论论证和说明,逐步被唯心地放大。孟子的性“善”论,是对孔子“性相近”命题的狭隘化、单极化、唯心化的理解和阐...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一、 “性相近,习相远”:对人的承认和复古的立场
二、 “性与天道”:孔子人性思想的形上化解读
三、 孟、荀人性论:透析孔子人性思想的另一向度
余论: 关于孔子人性思想的一点宏观性性思考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内在超越”的角度看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分歧[J]. 李晓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6)
[2]孔孟儒家的“性”的理念及其话语权力膨胀的后果[J]. 唐文明. 哲学研究. 1999(02)
[3]孟荀人性论比较研究[J]. 李亚彬. 哲学研究. 1994(08)
[4]战国儒家人性论渊源[J]. 黄开国. 哲学研究. 1992(07)
[5]孔孟人性思想比较[J]. 刘奉光.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92(01)
[6]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及其影响[J]. 杨泽波. 学术月刊. 1991(10)
[7]儒家心性论的课题及其解决方式[J]. 胡伟希. 学术月刊. 1990(03)
[8]孔子人性论试述[J]. 金永健. 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02)
[9]论孔子的“人性说”——兼评“孔子主张人性恶”说[J]. 陈思迪.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03)
[10]先秦时期关于人性及人的本质问题的认识和争鸣[J]. 钱逊.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04)
本文编号:3571512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一、 “性相近,习相远”:对人的承认和复古的立场
二、 “性与天道”:孔子人性思想的形上化解读
三、 孟、荀人性论:透析孔子人性思想的另一向度
余论: 关于孔子人性思想的一点宏观性性思考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内在超越”的角度看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分歧[J]. 李晓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6)
[2]孔孟儒家的“性”的理念及其话语权力膨胀的后果[J]. 唐文明. 哲学研究. 1999(02)
[3]孟荀人性论比较研究[J]. 李亚彬. 哲学研究. 1994(08)
[4]战国儒家人性论渊源[J]. 黄开国. 哲学研究. 1992(07)
[5]孔孟人性思想比较[J]. 刘奉光.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92(01)
[6]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及其影响[J]. 杨泽波. 学术月刊. 1991(10)
[7]儒家心性论的课题及其解决方式[J]. 胡伟希. 学术月刊. 1990(03)
[8]孔子人性论试述[J]. 金永健. 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02)
[9]论孔子的“人性说”——兼评“孔子主张人性恶”说[J]. 陈思迪.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03)
[10]先秦时期关于人性及人的本质问题的认识和争鸣[J]. 钱逊.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04)
本文编号:3571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571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