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中庸思想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2-01-07 09:12
  中庸之道虽同被亚里士多德与孔子所称赞,但在比较中可以发现,两人的思想既有相同之点,也有不同之处。概而言之,相同方面主要有三点:(1)都视中庸之道为最高的德行与至善;(2) 都意识到了中庸之道是道德主体的道德评价与道德行为的统一体,分别认为中道是种相对中道与权变时中;(3) 都意识到了中庸之道所内涵的辩证法思想,寻求一种“德性之中”与“和而不同”。不同的方面有:(1)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相对来说,在内涵上包含有更多的求知成分,可说是种理性中道:孔子的中庸思想则相对具有较浓的人性意味,可说是种性情中庸;(2) 经验德性论与先验人性论的区别。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德性并非是先天本有的,而是在后天的行为习惯中形成获得的,所以,要想实现好的德性,实现中道,就得注重习惯的作用,在日常行为中积累达到。孔子则认为作为一种至德中庸实际上是“仁”在日常生活中的流行与实现,是先天地内在于人自身的,是人生来就本有的,所以,只要通过个人自身的不断修养就能逐渐体认自身本有的德性,从而实现中庸之道。(3) 德性自愿与道德自觉的区别。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是种自愿的德性,只有行为主体的自愿行为才可能称得上是种德性,强调意...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中道即为最高的善与中庸之为至德
    1.1 极端美与至德
    1.2 相对中道与权变时中
    1.3 德性之中与和而不同
第二章、中道与中庸的同中之异
    2.1 理性之中道与性情之中庸
    2.2 经验德性论与先验人性论
    2.3 德性自愿与道德自觉
第三章 中道与中庸思想之异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
    3.1 求公正与致中和
    3.2 法治与德治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儒家德性的形成[J]. 沈顺福.  东岳论丛. 2005(04)
[2]道德的中庸与伦理的中庸[J]. 田文军.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3]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之比较[J]. 余仕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S1)
[4]儒家真精神——“时中”[J]. 董根洪.  孔子研究. 2003(04)
[5]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政体理论比较研究[J]. 孙守春.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
[6]个人美德与城邦治理——亚里士多德大政治观的现代意义[J]. 周毅.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01(06)
[7]论亚里士多德中道观与先秦儒家中庸观的异同[J]. 董根洪.  社会科学辑刊. 2002(01)
[8]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J]. 李蓓英.  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
[9]亚里士多德与儒家的中道观比较[J]. 陈科华,刘桂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5)
[10]“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新探[J]. 薛永武.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



本文编号:3574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574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0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