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9 12:49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是承载和延续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载体,是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途径,是人类发展历史的不同时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场的重要保证。哲学教科书范式的出场,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针对教科书范式的研究也为学界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研究领域。因此,将哲学教科书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既与哲学前沿研究相接轨,也同时代发展相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诞生于苏联,成为当时我国哲学教科书的直接借鉴来源,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加上当时中国“左”的思想禁锢,使得中国哲学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解僵化和教条化。具体表现在:历史性与原理化的矛盾;相对与绝对的矛盾;个体理解和普遍认同的矛盾,为了弥补历史上的认知不足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正本清源”,创新我国哲学教科书范式刻不容缓,必须要在时代精神的指引下,重写新的时代精神;重塑新的教科书体系;重建哲学学科体系,以哲学教科书与时俱进的逻辑矛盾及其解决,追求相对中的绝对方面去理解,找到一条适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发展之路。
【文章来源】: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创新点
1.4 本文的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写作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的相关概念界定
2.1 “范式”的内涵及特点
2.1.1 “范式”的内涵
2.1.2 “范式”的特点
2.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内涵及特点
2.2.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内涵
2.2.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特点
2.3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的内涵及特点
2.3.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的内涵
2.3.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的特点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的历史与现状
3.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发展的源起
3.1.1 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思想传播范式
3.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苏联时期的形成和发展
3.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在中国的历史沿革
3.2.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3.2.2 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社会学大纲》
3.2.3 新中国第一本哲学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3.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发展现状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创新的困境与探索
4.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创新的困境
4.1.1 历史性与原理化的矛盾
4.1.2 相对与绝对的矛盾
4.1.3 个体理解和普遍认同的矛盾
4.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创新的探索
4.2.1 重写新的时代精神
4.2.2 重塑新的教科书体系
4.2.3 重建哲学学科体系
5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语境与逻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嬗变[J]. 曹典顺.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2(02)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J]. 任平. 哲学研究. 2012(03)
[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形成与演变(上)[J]. 袁贵仁,杨耕. 哲学研究. 2011(10)
[4]一整块钢铁的锤炼——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形成、传播和创新[J]. 周嘉昕.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7)
[5]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换研究析论[J]. 王南湜. 学术研究. 2011(01)
[6]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结构——自然和历史的关系与马克思的“新世界观”[J]. 谢永康. 哲学研究. 2008(07)
[7]对作为“范式”的哲学教科书的检讨与反思[J]. 孙正聿. 河北学刊. 2008(02)
[8]科学扬弃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J]. 郑镇.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02)
[9]对传统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J]. 李世闻.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5(06)
[10]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的重要平台——四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的学术回顾与展望[J]. 赵剑英,孙麾.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5(03)
本文编号:3578755
【文章来源】: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创新点
1.4 本文的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写作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的相关概念界定
2.1 “范式”的内涵及特点
2.1.1 “范式”的内涵
2.1.2 “范式”的特点
2.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内涵及特点
2.2.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内涵
2.2.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特点
2.3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的内涵及特点
2.3.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的内涵
2.3.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的特点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的历史与现状
3.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发展的源起
3.1.1 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思想传播范式
3.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苏联时期的形成和发展
3.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在中国的历史沿革
3.2.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3.2.2 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社会学大纲》
3.2.3 新中国第一本哲学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3.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发展现状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创新的困境与探索
4.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创新的困境
4.1.1 历史性与原理化的矛盾
4.1.2 相对与绝对的矛盾
4.1.3 个体理解和普遍认同的矛盾
4.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创新的探索
4.2.1 重写新的时代精神
4.2.2 重塑新的教科书体系
4.2.3 重建哲学学科体系
5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语境与逻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范式嬗变[J]. 曹典顺.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2(02)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J]. 任平. 哲学研究. 2012(03)
[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形成与演变(上)[J]. 袁贵仁,杨耕. 哲学研究. 2011(10)
[4]一整块钢铁的锤炼——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形成、传播和创新[J]. 周嘉昕.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7)
[5]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换研究析论[J]. 王南湜. 学术研究. 2011(01)
[6]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结构——自然和历史的关系与马克思的“新世界观”[J]. 谢永康. 哲学研究. 2008(07)
[7]对作为“范式”的哲学教科书的检讨与反思[J]. 孙正聿. 河北学刊. 2008(02)
[8]科学扬弃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J]. 郑镇.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02)
[9]对传统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J]. 李世闻.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5(06)
[10]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的重要平台——四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的学术回顾与展望[J]. 赵剑英,孙麾.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5(03)
本文编号:3578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578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