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启超对中西哲学的比较与融合
发布时间:2022-01-10 23:12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学术大师,被誉为近代学术的奠基人。他在哲学方面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引入、传播和介绍西方哲学思想,对中西哲学比较融合,形成了以儒家哲学为根基的中国哲学体系;以精神为本体的认识论;在政治思想领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融合,创立了新民说;新的宗教思想和科学启蒙思想。梁启超竭力复兴儒学,倡导东方价值观,融合吸取西学,力图通过吸取西方先进文化来改造和建构中国新的传统文化。梁启超中西融合的哲学思想对近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中西哲学观为新儒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对中西哲学的传承与吸收
第一节 对中国哲学的传承
一、儒家学派
(一) 孔学
(二) 孟学
(三) 陆王心学
二、道家学派
三、墨家学派
四、佛学
(一) 佛教心理学
(二) 入世的应用佛学
第二节 对西学的吸收
一、西方唯心主义(笛卡尔及康德)
二、西方政治思想(卢梭及孟德斯鸠)
三、西方自然科学
第二章 对中西哲学的比较与融合
第一节 对中西哲学的比较
一、中国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
二、陆王心学、佛学与康德哲学
三、中国与西方政治思想
四、佛学与基督教
第二节 对中西哲学的融合与互补
一、对以儒家学派为主的中国哲学的重新建构
二、精神本体论(“心物论”)与先验的认识论
(一) 心物论(心力观)
(二) 社会历史观
三、融合互补后的社会政治思想——新民说
四、融合互补后的宗教思想
五、近代科学启蒙思想
第三章 中西哲学观对近现代的影响
第一节 对近代的影响
第二节 对现代的影响
一、为新儒家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二、对新文化的贡献
第四章 对梁启超中西哲学比较与融合的思考与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梁启超的佛学情结[J]. 赵西方. 兰州学刊. 2006(10)
[2]“动”·“群”·“变”与梁启超的自然观[J]. 姚雅欣. 社会科学论坛. 2006(09)
[3]晚清东西文化交流中的梁启超[J]. 张凤春.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4]梁启超与传统墨学[J]. 马克锋. 安徽史学. 2004(06)
[5]论梁启超《老子哲学》的思想特色[J]. 李昱.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
[6]梁启超的“流质易变”探析[J]. 任保国.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4(04)
[7]结缘相对论:梁启超的非“唯”科学文化观[J]. 姚雅欣,高策.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07)
[8]梁启超欧游之后的中西文化观[J]. 刘永刚.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9]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J]. 杨彩娟.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10]梁启超晚年的文化自觉——《欧游心影录》的思想价值[J]. 陈其泰. 学术研究. 2003(07)
本文编号:3581600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对中西哲学的传承与吸收
第一节 对中国哲学的传承
一、儒家学派
(一) 孔学
(二) 孟学
(三) 陆王心学
二、道家学派
三、墨家学派
四、佛学
(一) 佛教心理学
(二) 入世的应用佛学
第二节 对西学的吸收
一、西方唯心主义(笛卡尔及康德)
二、西方政治思想(卢梭及孟德斯鸠)
三、西方自然科学
第二章 对中西哲学的比较与融合
第一节 对中西哲学的比较
一、中国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
二、陆王心学、佛学与康德哲学
三、中国与西方政治思想
四、佛学与基督教
第二节 对中西哲学的融合与互补
一、对以儒家学派为主的中国哲学的重新建构
二、精神本体论(“心物论”)与先验的认识论
(一) 心物论(心力观)
(二) 社会历史观
三、融合互补后的社会政治思想——新民说
四、融合互补后的宗教思想
五、近代科学启蒙思想
第三章 中西哲学观对近现代的影响
第一节 对近代的影响
第二节 对现代的影响
一、为新儒家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二、对新文化的贡献
第四章 对梁启超中西哲学比较与融合的思考与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梁启超的佛学情结[J]. 赵西方. 兰州学刊. 2006(10)
[2]“动”·“群”·“变”与梁启超的自然观[J]. 姚雅欣. 社会科学论坛. 2006(09)
[3]晚清东西文化交流中的梁启超[J]. 张凤春.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4]梁启超与传统墨学[J]. 马克锋. 安徽史学. 2004(06)
[5]论梁启超《老子哲学》的思想特色[J]. 李昱.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
[6]梁启超的“流质易变”探析[J]. 任保国.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4(04)
[7]结缘相对论:梁启超的非“唯”科学文化观[J]. 姚雅欣,高策.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07)
[8]梁启超欧游之后的中西文化观[J]. 刘永刚.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9]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J]. 杨彩娟.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10]梁启超晚年的文化自觉——《欧游心影录》的思想价值[J]. 陈其泰. 学术研究. 2003(07)
本文编号:3581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581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