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与王廷相知行观比较
发布时间:2022-01-14 00:22
“知”、“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贯穿在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在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在知行问题上提出了各种系统的理论,使得它成为了当时哲学上讨论的重要问题。王守仁、王廷相是明代哲学的代表人物,在中国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受西方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在关于王守仁、王廷相知行观的众多研究成果里人们往往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进行讨论、研究,而忽略了其中本体论、道德实践论等方面的内容,存在少许遗憾。愚者认为对王守仁、王廷相知行观的研究,仍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文章拟对王守仁、王廷相知行观做出对比分析,以便对他们知行观的特点、内容及其历史地位进行全面掌握。全文分为几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是王守仁、王廷相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其次是对王守仁、王廷相的生平、知行观的主要内容做出阐述;最后是对他们知行观进行分析对比,有相近的立言宗旨、力行观和相异的哲学本体、知的内容、行的内容等。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王守仁、王廷相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
1.1 社会危机的涌现
1.2 经济关系的变迁
1.3 程朱理学的困窘
第二章 王守仁知行观
2.1 王守仁生平
2.2 王守仁知行观主要内容
2.2.1 指个真知行与人看
2.2.2 知行之本体
2.2.3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2.2.4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2.5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2.6 知行之合一并进
第三章 王廷相知行观
3.1 王廷相生平
3.2 王廷相知行观主要内容
3.2.1 所以为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会
3.2.2 明道莫善于致知
3.2.3 知行兼举
3.2.4 行得一事即知一事
3.2.5 中其几,则事无不济
第四章 王守仁、王廷相知行观比较分析
4.1 相近相似之处
4.1.1 “以求明先圣之学”与“讲学以明道为先”立言宗旨
4.1.2 “不行不足谓之知”与“实践处用功,人事上体验”的力行观
4.2 相异之处
4.2.1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与“元气者,天地万物之宗统”的哲学本体
4.2.2 “知是心之本体”与“思与见闻之会”知的内容
4.2.3 “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与“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的内容
4.2.4 “博文约礼合一”与“学博而后可约”的博约关系
4.2.5 “知行合一并进”与“知行兼举”的知行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视”、“见”、“知”——王阳明一体观中的体知因素之分析[J]. 陈立胜. 孔子研究. 2006(04)
[2]王阳明“致良知”说之真义及“良知”之结构研究[J]. 王党辉. 兰州学刊. 2006(06)
[3]王廷相的哲学观[J]. 卢黄熙,张少杰,郭继民.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03)
[4]中国哲学史上知行观的论争[J]. 张洪波.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5]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J]. 任凤琴. 前沿. 2004(07)
[6]道德实践的超越性与历史性——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再理解[J]. 汪帮琼. 晋阳学刊. 2004(02)
[7]浅论王廷相的认识论[J]. 朱昌彻.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01)
[8]论王阳明以“良知”为本的道德哲学[J]. 田薇.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
[9]王阳明哲学的现代诠释[J]. 叶远厚.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1)
[10]理学知行观与明清实学[J]. 黄德昌,唐积柏.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硕士论文
[1]王阳明心学新论[D]. 胡华楠.湖南大学 2006
[2]王廷相的政治哲学[D]. 陈宇宙.湘潭大学 2004
[3]王阳明“本体——工夫”论的历史考察[D]. 王云.山东师范大学 2002
[4]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再考察[D]. 俞秀玲.陕西师范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587423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王守仁、王廷相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
1.1 社会危机的涌现
1.2 经济关系的变迁
1.3 程朱理学的困窘
第二章 王守仁知行观
2.1 王守仁生平
2.2 王守仁知行观主要内容
2.2.1 指个真知行与人看
2.2.2 知行之本体
2.2.3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2.2.4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2.5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2.6 知行之合一并进
第三章 王廷相知行观
3.1 王廷相生平
3.2 王廷相知行观主要内容
3.2.1 所以为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会
3.2.2 明道莫善于致知
3.2.3 知行兼举
3.2.4 行得一事即知一事
3.2.5 中其几,则事无不济
第四章 王守仁、王廷相知行观比较分析
4.1 相近相似之处
4.1.1 “以求明先圣之学”与“讲学以明道为先”立言宗旨
4.1.2 “不行不足谓之知”与“实践处用功,人事上体验”的力行观
4.2 相异之处
4.2.1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与“元气者,天地万物之宗统”的哲学本体
4.2.2 “知是心之本体”与“思与见闻之会”知的内容
4.2.3 “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与“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的内容
4.2.4 “博文约礼合一”与“学博而后可约”的博约关系
4.2.5 “知行合一并进”与“知行兼举”的知行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视”、“见”、“知”——王阳明一体观中的体知因素之分析[J]. 陈立胜. 孔子研究. 2006(04)
[2]王阳明“致良知”说之真义及“良知”之结构研究[J]. 王党辉. 兰州学刊. 2006(06)
[3]王廷相的哲学观[J]. 卢黄熙,张少杰,郭继民.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03)
[4]中国哲学史上知行观的论争[J]. 张洪波.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5]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J]. 任凤琴. 前沿. 2004(07)
[6]道德实践的超越性与历史性——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再理解[J]. 汪帮琼. 晋阳学刊. 2004(02)
[7]浅论王廷相的认识论[J]. 朱昌彻.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01)
[8]论王阳明以“良知”为本的道德哲学[J]. 田薇.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
[9]王阳明哲学的现代诠释[J]. 叶远厚.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1)
[10]理学知行观与明清实学[J]. 黄德昌,唐积柏.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硕士论文
[1]王阳明心学新论[D]. 胡华楠.湖南大学 2006
[2]王廷相的政治哲学[D]. 陈宇宙.湘潭大学 2004
[3]王阳明“本体——工夫”论的历史考察[D]. 王云.山东师范大学 2002
[4]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再考察[D]. 俞秀玲.陕西师范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5874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587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