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主体性原则视域下的青年角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3 10:17
本文关键词:哲学主体性原则视域下的青年角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青年”这一角色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实践哲学作为理论分析工具,把青年角色纳入哲学的视野,从哲学的视野研究青年,对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青年”担当者们与社会期待的互动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笔者对各个时期“青年”角色担当者及其主体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在中国近代历史中,青年的发生是伴随着其革命性和批判性的特质进入到改造社会的政治运动和文化运动中去的。而随着现代化的深入,与近代化、现代化共生的青年现象却在消失。因为“批判性主体”、“革命性主体”的青年在进行带有批判意义的运动时可能与作为社会主体的成人群体发生对立和冲突,在成人掌握社会资源、制定规则的成人中心主义的现代化社会里,成人用社会控制的方法使青年在意识和无意识中服从于一种合理性,整个包括青年群体在内都被安排在一种有序系统之中,这个系统在努力制造一种没有批判精神和革命精神的青年群体,或者说,从青年特征中剔除“批判性”和“革命性”的本质和意义。在传统的主体性原则的哲学语境里,成人的这种“唯我”、主体性的过度彰显,导致的却是主体把“他我”当作客体,人与人的关系紧张尖锐。成人规定青年,发达国家规定发展中国家、男人规定女人等各种“自我中心”的现象波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为了克服主体性的过渡张扬而导致的主客体间、自我与他者之间不断加剧的矛盾,自胡塞尔提出,经萨特、哈贝马斯等人的推广,“主体际性”概念应运而生。他们努力构筑一个理想的关系样态。而现象学主体际性理论的观照下,现实情况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主体和主体的关系时候还是自觉或不自觉犯着各种“自我”为中心的错误。人类如果要得到一个全面的、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打破成人自我中心的状态。成人自我中心状态的“破缺”才会允许青年人带来的新生活经验,才会让成年文化与青年文化相互作用,成年文化才可能被赋予新的意义,传统才能被延续,文化才能被超越,人类才能进步。马克思已经告诉我们,人的本质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中。如果用当代哲学的术语来表达,即真主体性只有在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中才能得到彰显,即主体只有在主体间相互规定、相互承认前提下才可能存在。成人与青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存在性的关系,互为主体,互相规定的。所以说,从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去理解并阐释一切关系问题,才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关系的真正解决。将来是青年要成为的东西,正因为青年还不是将来,青年的本质不在成人的规定之中,而是青年所内涵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青年角色 主体性 主体际性 实践哲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03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前言7-10
- 第一节 主体性及其性质7-9
- 第二节 主体与主体际性9-10
- 第一章 青年的发生(1949以前)10-15
- 第一节 “青年”角色担当者11-12
- 第二节 社会对“青年”的角色期待12-14
- 一 梁启超的“少年说”与青年崇拜12-13
- 二 《新青年》与青年导师13-14
- 三 五四运动与青年角色的形成14
- 第三节 “青年”角色担当者与角色期待的互动14-15
- 第二章 青年的发展(1949-2000)15-23
- 第一节 “革命青年”时代(1949-1978)16-17
- 第二节 “自由青年”时代(1978-1993)17-19
- 第三节 “现代青年”时代(1993-2000)19-21
- 第四节 青年发展的原因辨析21-23
- 第三章 青年的解构(2000年至今)23-31
- 第一节 社会青年化和青年社会化23-25
- 一 青年社会化23
- 二 社会青年化23-24
- 三 青年化与社会化的相互作用24-25
- 第二节 社会青年化的透视25-26
- 第三节 青年的解构26-31
- 一 青年概念的消逝27-29
- 二 青年现象的消逝29-31
- 结语31-36
- 第一节 马克思对传统西方哲学主体性原则的扬弃32-33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的实践性33-34
- 第三节 青年主体性所内涵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意义34-36
- 参考文献36-38
- 致谢38-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志坚;;青年研究学科建设的进程与展望[J];北京青年研究;2014年01期
2 陈映芳;;青年与“青年”的解体[J];南风窗;2008年10期
3 王若水;关于反映论、主体性、人道主义的一些看法[J];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04期
4 黄楠森;西方哲学史中关于人际关系的思想[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5 李毅红;;青年概念的当代阐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黄志坚;谁是青年?——关于青年年龄界定的研究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11期
7 周晓虹;;文化反哺与器物文明的代际传承[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8 方俊;肖峰;;现象学与青年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02期
9 谢维和;;进化与功能:当代青年本体研究的不同思路[J];中国青年研究;1990年04期
10 谢维和;;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本体论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1990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哲学主体性原则视域下的青年角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22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62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