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伦理”(Sittlichkeit)与“道德”(Moralit?t)概念之辩证
发布时间:2022-02-13 14:28
“伦理”与“道德”是实践哲学的重要概念,从词源学上看,二者具有相似性,在哲学发展史上,二者也往往被混用,黑格尔是最早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明确区分的哲学家(1),但是,在他的不同著作中这两个被其严格区分开来的概念却体现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层次。在《精神现象学》(1807)的“精神”章中,黑格尔是从“伦理(Sittlichkeit)”出发,依次经过“异化”和“教化”的讨论之后,最终过渡到“道德(Moralit?t)”,在这里“道德”是比“伦理”更高的阶段;而在《法哲学原理》(1821)中,黑格尔把全书按照逻辑次序划分为“抽象法”、“道德”和“伦理”三个部分,这里却把“伦理”看作比“道德”更高级的形态。为何黑格尔在不同的著作中对“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具有看似矛盾的认识?这是本文尝试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黑格尔的早期著作,分析探讨他关于“伦理”、“道德”的相关论述及其思想来源,然后在对《精神现象学》和《法哲学原理》的文本进行对比考察,同时对二者在不同文本中的相互过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展示出黑格尔的“伦理”与“道德”思想在其逻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张力,据此得出黑格尔“伦理”、“道德”思想的演变历程和构建...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伦理”、“道德”的词源学考察
第三节 西方伦理、道德思想的历史形态概览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黑格尔“伦理”、“道德”思想的文本考察
第一节 黑格尔早期哲学中的“伦理”与“道德”
第二节 《精神现象学》:伦理→教化→道德
一、伦理作为“真实的精神”
二、道德作为“对自身具有确定性的精神”
第三节 《法哲学原理》:抽象法→道德→伦理
一、道德作为“主观意志的法”
二、伦理作为“自由的理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伦理”、“道德”的辩证互动与范式转换
第一节 “伦理”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一、伦理是道德的理论前提和现实基础
二、道德是伦理的内在形式和精神依托
第二节 “伦理”与“道德”的范式转换
一、“伦理”向“道德”的过渡:个人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道德”向“伦理”的进阶:共同体中个人社会角色的多样化
第四章 黑格尔“伦理”、“道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伦理”、“道德”状况的现代性反思
一、“伦理亏损”
二、“道德赤字”
第二节 黑格尔“伦理”、“道德”思想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伦理道德的再思考[J]. 宋希仁. 桂海论丛. 2017(03)
[2]黑格尔“道德—伦理”哲学批判的批判[J]. 章忠民,王树人. 学术研究. 2017(04)
[3]现代社会中的“家庭”及其所代表的伦理性原则——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家庭”问题的解读[J]. 孙向晨. 学术月刊. 2017(04)
[4]论黑格尔法哲学与自然法的关系[J]. 邓安庆.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5]伦理道德,何种精神哲学形态?何种“中国气派”?[J]. 樊浩. 哲学分析. 2016(03)
[6]Sitten和Moral的含义及其演变——从康德、费希特到黑格尔[J]. 张东辉. 哲学研究. 2016(03)
[7]试析黑格尔哲学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J]. 先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8]论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道德主体概念[J]. 王志宏.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9]黑格尔对道德自我形而上学基础的社会伦理转向[J]. 杨伟涛. 道德与文明. 2015(02)
[10]黑格尔对道德的批判[J]. A.W.伍德,李金鑫. 世界哲学. 2013 (03)
本文编号:3623359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伦理”、“道德”的词源学考察
第三节 西方伦理、道德思想的历史形态概览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黑格尔“伦理”、“道德”思想的文本考察
第一节 黑格尔早期哲学中的“伦理”与“道德”
第二节 《精神现象学》:伦理→教化→道德
一、伦理作为“真实的精神”
二、道德作为“对自身具有确定性的精神”
第三节 《法哲学原理》:抽象法→道德→伦理
一、道德作为“主观意志的法”
二、伦理作为“自由的理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伦理”、“道德”的辩证互动与范式转换
第一节 “伦理”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一、伦理是道德的理论前提和现实基础
二、道德是伦理的内在形式和精神依托
第二节 “伦理”与“道德”的范式转换
一、“伦理”向“道德”的过渡:个人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道德”向“伦理”的进阶:共同体中个人社会角色的多样化
第四章 黑格尔“伦理”、“道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伦理”、“道德”状况的现代性反思
一、“伦理亏损”
二、“道德赤字”
第二节 黑格尔“伦理”、“道德”思想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伦理道德的再思考[J]. 宋希仁. 桂海论丛. 2017(03)
[2]黑格尔“道德—伦理”哲学批判的批判[J]. 章忠民,王树人. 学术研究. 2017(04)
[3]现代社会中的“家庭”及其所代表的伦理性原则——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家庭”问题的解读[J]. 孙向晨. 学术月刊. 2017(04)
[4]论黑格尔法哲学与自然法的关系[J]. 邓安庆.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5]伦理道德,何种精神哲学形态?何种“中国气派”?[J]. 樊浩. 哲学分析. 2016(03)
[6]Sitten和Moral的含义及其演变——从康德、费希特到黑格尔[J]. 张东辉. 哲学研究. 2016(03)
[7]试析黑格尔哲学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J]. 先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8]论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道德主体概念[J]. 王志宏.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9]黑格尔对道德自我形而上学基础的社会伦理转向[J]. 杨伟涛. 道德与文明. 2015(02)
[10]黑格尔对道德的批判[J]. A.W.伍德,李金鑫. 世界哲学. 2013 (03)
本文编号:36233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623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