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与中国哲学如何做事——对“事”哲学的方法论考察
发布时间:2022-02-26 14:22
作为"做哲学"的一种尝试,杨国荣近年来提出的"事"哲学的实质内涵与"事"哲学的做法,对于如何做中国哲学具有启发意义。就"事"哲学的实质内涵而言,"做哲学"是做事之一种,而把哲学理解为做事,可以更恰当地把握中国的哲学传统。哲学家"做哲学"之事,以哲学做事,在遣词造句、辨名析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过程之中成就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做哲学"需要诉诸感受,其中一个重要面向是哲学话语的可感性。"事"字处在日常用语与哲学术语之间,既是活生生的现代汉语词,又是源远流长的古典词汇。挖掘这样一些字的深意,切磋之、琢磨之,进而实现中国传统术语的当代转换和日常语词的学理提升,让它们成为对当代生活世界具有解释力和感染力的说理词,彰显它们在思考哲学问题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与普遍意义,这对于如何做中国哲学来说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文章来源】:哲学动态.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 做事与做中国哲学
二 感受与做中国哲学
三 “事”之可感:居于日常用语和哲学术语之间
四 “事”之可感:居于现代汉语和古典词汇之间
五 “事”之难译与中国哲学的中国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5G、数字在场与万物互联——通信技术变革的哲学效应[J]. 蓝江. 探索与争鸣. 2019(09)
[2]中国哲学视域中人与世界关系的构建——基于“事”的考察[J]. 杨国荣. 哲学动态. 2019(08)
[3]“事”与人的存在[J]. 杨国荣. 中国社会科学. 2019(07)
[4]存在与生成:以“事”观之[J]. 杨国荣. 哲学研究. 2019(04)
[5]“事”与“史”[J]. 杨国荣. 学术月刊. 2019(01)
[6]杨国荣:从“道”到“事”——中国哲学可以为世界哲学提供资源[J]. 杨国荣,贡华南,郭美华. 船山学刊. 2018(06)
[7]超越非对称:中西哲学互动的历史走向[J]. 杨国荣.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8]心物、知行之辨:以“事”为视域[J]. 杨国荣. 哲学研究. 2018(05)
[9]有“思”有“想”的语言——金岳霖的语言哲学及其当代意义[J]. 刘梁剑. 哲学动态. 2018(04)
[10]基于“事”的世界[J]. 杨国荣. 哲学研究. 2016(11)
本文编号:3644651
【文章来源】:哲学动态.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 做事与做中国哲学
二 感受与做中国哲学
三 “事”之可感:居于日常用语和哲学术语之间
四 “事”之可感:居于现代汉语和古典词汇之间
五 “事”之难译与中国哲学的中国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5G、数字在场与万物互联——通信技术变革的哲学效应[J]. 蓝江. 探索与争鸣. 2019(09)
[2]中国哲学视域中人与世界关系的构建——基于“事”的考察[J]. 杨国荣. 哲学动态. 2019(08)
[3]“事”与人的存在[J]. 杨国荣. 中国社会科学. 2019(07)
[4]存在与生成:以“事”观之[J]. 杨国荣. 哲学研究. 2019(04)
[5]“事”与“史”[J]. 杨国荣. 学术月刊. 2019(01)
[6]杨国荣:从“道”到“事”——中国哲学可以为世界哲学提供资源[J]. 杨国荣,贡华南,郭美华. 船山学刊. 2018(06)
[7]超越非对称:中西哲学互动的历史走向[J]. 杨国荣.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8]心物、知行之辨:以“事”为视域[J]. 杨国荣. 哲学研究. 2018(05)
[9]有“思”有“想”的语言——金岳霖的语言哲学及其当代意义[J]. 刘梁剑. 哲学动态. 2018(04)
[10]基于“事”的世界[J]. 杨国荣. 哲学研究. 2016(11)
本文编号:3644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644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