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章太炎的认识论与唯识学

发布时间:2017-05-14 21:07

  本文关键词:章太炎的认识论与唯识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章太炎的认识论思想的形成有赖于多方的思想资源,从传统思想到康德认识论再到佛教唯识学。唯识学成为其认识论得以形成的核心内容,康德思想、王阳明的主观唯心认识论也对其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随着章太炎自身经历与学术思想的转向,其认识论的形成也经历了从经验认识到由“真如心”主导的主观唯心认识的转向。太炎的思想在“苏报案”后发生了变化,对于“真”的探索成了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此转向则始于认识论。太炎认识论的形成无法脱离其思想转折的影响,唯识学成为了认识论得以建立的核心,“真如”思想构成了其主观唯心认识论的本体论前提。章太炎以“四见”“八识”“五遍行”等为基本构成,辅以康德的先天形式等思想丰满其认识体系,并受王阳明之“一念发动即是行”的影响,确立了不同于前期行先知后的以思为行的全新的知行关系。但在引入外来思想化为己用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概念与框架来到不同的语境与思想体系下,也因为一些使用上的混淆与偏差,渐渐地会与唯识学、康德思想等产生义理上的差异。而在认识论领域对主体性的探索也使得太炎之认识思想呈现出时代特性。
【关键词】:章太炎 认识论 唯识学 真如 阿赖耶识 康德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59.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绪论9-15
  • 一、章太炎思想发展概述9-12
  •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目的12-15
  • 第一章 认识论的形成基础15-24
  • 一、思想转向:“转俗成真”15-19
  • (一) 近代佛学思想的兴起15-16
  • (二) 太炎之“转俗成真”16-19
  • 二、“真如”本体19-24
  • (一) 早期“阿屯”本体19-21
  • (二) 以“真如”为本体21-24
  • 第二章 认识论的基本构成24-40
  • 一、思想背景:中国近代认识论发展的特点24-27
  • 二、认识论思想的前后转变27-29
  • 三、认识的具体过程29-34
  • (一) 起于“作意”的认识30-32
  • (二) 认识之“四分”32-33
  • (三) 作为认识对象的“真如”33-34
  • 四、认识的主客体34-37
  • (一) 主客体关系34-36
  • (二) 主观能动性的彰显36-37
  • 五、知行关系37-40
  • 第三章 理论偏向与时代特性40-46
  • 一、对于唯识学概念的混淆40-43
  • (一) 如来藏与阿赖耶识40-42
  • (二) 种子与原型观念42-43
  • 二、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性探索43-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夏年;;百年的唯识学研究[J];社会科学动态;2000年01期

2 慧仁;试论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理论差异及其实质[J];法音;2003年12期

3 ;心识的力量——太虚唯识学思想研究[J];佛学研究;2005年00期

4 袁经文;实在世界及其层面超越——现象学视域的唯识学发微[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1期

5 胡晓光;;从“二分”说看唯识学的主客相关理论[J];法音;2006年01期

6 徐东来;;唯识种子断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常峥嵘;;“种子本有与种子始起”问题及其价值意蕴——唯识学一个传统问题的再探讨[J];宗教学研究;2006年04期

8 横山}一;顺真;刘泓;;唯识之意趣[J];世界哲学;2007年01期

9 陆沉;;“唯识”与“唯了别”辨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周贵华;;再论“唯识”与“唯了别”[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彦琴;史运芳;;佛教之人格形成与发展理论探究——以唯识学种子说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书评人 陈克艰;一本根底故、裁断新的佛学门径书[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杨新宇;从公众选择角度看科学与宗教的关系[N];中国民族报;2008年

3 李恒威 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当代意识研究中的东西方对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高山杉;钢和泰年谱订误[N];东方早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广良;太虚唯识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徐东来;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高小强;唯识学“转识成智”说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刘连朋;在佛学与哲学之间[D];南开大学;2006年

5 朴均吉;玄奘与韩半岛佛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慧慧;唐代唯识学发展脉络及其在敦煌地区的流传[D];兰州大学;2008年

2 袁宏禹;王恩洋唯识学思想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宏涛;中国唯识学的心性思想探析[D];四川大学;2006年

4 刘佳明;佛教唯识学中认知理论的探析与构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5 孙改明;论熊十力与唯识学[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荣益;禅宗发展的唯识学背景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7 高勋;王恩洋唯识学思想探微[D];吉林大学;2009年

8 宋玉波;唯识学在中国的理论发展(中古时期)[D];西北大学;2000年

9 王蒙;浅析唯识学种子说[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龚兵;试论唯识学在梁漱溟文化哲学中的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章太炎的认识论与唯识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62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662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1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