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文化—精神性”及其制度表达
发布时间:2022-08-04 12:56
人类是"文化—精神性"的存在。这一有关人的界定,既克服了性善、性恶或好利恶害人性观及其制度预设的弊端,也克服了近代以来的人性理性观及其"科学主义"根据背景中唯一本质性追求的虚妄及其制度预设的冰冷和机械。人的"文化—精神性",打开了关照人类本性的新视界,它包含了理性,但比理性更开阔、深邃。人的"文化—精神性"决定了人的内质,它既有人的"生物—自然"属性的一面,更有人的"精神—社会"属性的一面。其外在表达是语言符号和以法律为前提的制度符号。由于语言符号、制度符号及其规范功能与人类关系如此密切,乃至于人是文化的动物这个结论,可以径直地表达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是规范的动物"。
【文章页数】:25 页
【文章目录】:
一、既有人性观的制度表达及效果
(一)性善论的人性观及其制度效果
(二)性恶论的人性观及其制度效果
(三)好利恶害的人性观及其制度效果
二、既有人性观及其制度表达之反思
(一)性善论与教化的制度压制
(二)性恶论与惩罚的制度压制
(三)好利恶害论与制度理性的冷漠
三、人因“文化—精神”而在
(一)经由“义”来观视文化及其特征
(二)文化与人的“生物—自然”属性
(三)文化与人的“精神—社会”属性
四、“文化—精神”动物的符号还原
(一)人的内质:文化动物,抑或符号动物
(二)内质外显的语言符号表达
(三)内质外显的制度符号表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法律至上与国家治理[J]. 谢晖. 比较法研究. 2020(01)
[2]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J]. 王家辉. 统计与决策. 2005(15)
[3]人类起源问题及其两次大争论[J]. 高虹. 生物学通报. 1997(07)
[4]试论儒家伦理与现代法律的冲突[J]. 谢晖,姜艳君. 学习与探索. 1993(03)
[5]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是法的发展规律[J]. 张文显. 社会科学战线. 1990(03)
[6]“法自然”与“自然法”[J]. 梁治平. 中国社会科学. 1989(02)
[7]“文化”涵义辨析——兼论文化与文明的关系[J]. 刘修水. 人文杂志. 1987(03)
[8]身份社会与伦理法律[J]. 梁治平. 读书. 1986(03)
本文编号:3669581
【文章页数】:25 页
【文章目录】:
一、既有人性观的制度表达及效果
(一)性善论的人性观及其制度效果
(二)性恶论的人性观及其制度效果
(三)好利恶害的人性观及其制度效果
二、既有人性观及其制度表达之反思
(一)性善论与教化的制度压制
(二)性恶论与惩罚的制度压制
(三)好利恶害论与制度理性的冷漠
三、人因“文化—精神”而在
(一)经由“义”来观视文化及其特征
(二)文化与人的“生物—自然”属性
(三)文化与人的“精神—社会”属性
四、“文化—精神”动物的符号还原
(一)人的内质:文化动物,抑或符号动物
(二)内质外显的语言符号表达
(三)内质外显的制度符号表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法律至上与国家治理[J]. 谢晖. 比较法研究. 2020(01)
[2]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J]. 王家辉. 统计与决策. 2005(15)
[3]人类起源问题及其两次大争论[J]. 高虹. 生物学通报. 1997(07)
[4]试论儒家伦理与现代法律的冲突[J]. 谢晖,姜艳君. 学习与探索. 1993(03)
[5]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是法的发展规律[J]. 张文显. 社会科学战线. 1990(03)
[6]“法自然”与“自然法”[J]. 梁治平. 中国社会科学. 1989(02)
[7]“文化”涵义辨析——兼论文化与文明的关系[J]. 刘修水. 人文杂志. 1987(03)
[8]身份社会与伦理法律[J]. 梁治平. 读书. 1986(03)
本文编号:3669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669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