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性与现代人的生存
发布时间:2023-04-03 19:49
人的生存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关切的话题,是每个现实的个人最真切的感受,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对于个人生存问题的讨论贯穿于整个哲学史进程,这也是与人类文明进程相契合的。人的生存方式经历了从确定性——非确定性一—确定性——非确定性……的一个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之生存也呈现不同的历史特点。但是从根本意义上而言,其内在旨趣却是一致的,即为人类寻找真正符合现实的个人的生存方式,帮助社会共同体内部成员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社会秩序,并促使人们意识到人应有的生存方式本然如是,但是伴随时代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使得个人逐渐丧失对本然生存状态的把握,我们所要做的即是破除种种遮蔽,寻找真正符合人的生存方式,建构真正符合人之生存的社会秩序,这既符合个人自身发展的正当性,也是人类生存的永恒课题。本文关注人的生存问题,并以确定性生存为主线来论述其对人类生存的意义,笔者认为人的确定性生存是一种实践性生存、社会历史性生存和意义性生存,即人的实践活动表明人类的生存并非现成的而是生成的,是指向未来并向新的可能开放,因而,人的生存并不是完全封闭在个体之内,人必然是社会性的存在,也就意味着人不可避免地要与自然、社会、他人...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难点创新
第二章 哲学史上确定性寻求之思
2.1 西方哲学史上确定性寻求之思
2.1.1 作为确定性根基的本原
2.1.2 作为确定性根基的上帝
2.1.3 作为确定性根基的国家
2.2 中国哲学史上确定性秩序寻求之思
2.2.1 天人合一
2.2.2 内圣外王
2.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确定性寻求之思
2.3.1 个体自由意识的显现
2.3.2 资本逻辑的反思
2.3.3 实践的个人
第三章 现代人的生存境遇——非确定性生存
3.1 人与自然的疏离
3.1.1 工具理性的高扬
3.1.2 共同体的丧失
3.2 人与社会的疏离
3.2.1 人的技术性生存
3.2.2 价值虚无主义
3.3 人与他人的疏离
3.3.1 拒斥他者
3.3.2 不平等的共存
3.4 人与自我的疏离
3.4.1 流动的个人
3.4.2 个人身份感的危机
第四章 确定性生存根基建构的必要性
4.1 确定性生存的本质
4.1.1 人的实践性生存
4.1.2 人的社会历史性生存
4.1.3 人的意义性生存
4.2 实现确定性生存的必要性
4.2.1 通往健全社会的必由之路
4.2.2 祛“伪”求“真”的现实要求
4.2.3 自我认同的确证
第五章 现代人生存应有的价值取向——确定性生存
5.1 人与自然的统一
5.1.1 实践理性观
5.1.2 人与自然的和解
5.2 优良社会秩序的建构
5.2.1 人的真实需要
5.2.2 共享式的人际关系
5.3 人与他人的和谐共处
5.3.1 承认他者
5.3.2 个人主体性的确立
5.4 自我确定性的寻求
5.4.1 人的本体性安全
5.4.2 主体人格的确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81040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难点创新
第二章 哲学史上确定性寻求之思
2.1 西方哲学史上确定性寻求之思
2.1.1 作为确定性根基的本原
2.1.2 作为确定性根基的上帝
2.1.3 作为确定性根基的国家
2.2 中国哲学史上确定性秩序寻求之思
2.2.1 天人合一
2.2.2 内圣外王
2.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确定性寻求之思
2.3.1 个体自由意识的显现
2.3.2 资本逻辑的反思
2.3.3 实践的个人
第三章 现代人的生存境遇——非确定性生存
3.1 人与自然的疏离
3.1.1 工具理性的高扬
3.1.2 共同体的丧失
3.2 人与社会的疏离
3.2.1 人的技术性生存
3.2.2 价值虚无主义
3.3 人与他人的疏离
3.3.1 拒斥他者
3.3.2 不平等的共存
3.4 人与自我的疏离
3.4.1 流动的个人
3.4.2 个人身份感的危机
第四章 确定性生存根基建构的必要性
4.1 确定性生存的本质
4.1.1 人的实践性生存
4.1.2 人的社会历史性生存
4.1.3 人的意义性生存
4.2 实现确定性生存的必要性
4.2.1 通往健全社会的必由之路
4.2.2 祛“伪”求“真”的现实要求
4.2.3 自我认同的确证
第五章 现代人生存应有的价值取向——确定性生存
5.1 人与自然的统一
5.1.1 实践理性观
5.1.2 人与自然的和解
5.2 优良社会秩序的建构
5.2.1 人的真实需要
5.2.2 共享式的人际关系
5.3 人与他人的和谐共处
5.3.1 承认他者
5.3.2 个人主体性的确立
5.4 自我确定性的寻求
5.4.1 人的本体性安全
5.4.2 主体人格的确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81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781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