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道和古希伯来之生死观比较
发布时间:2023-04-05 00:53
论文主要分三章对儒家、道家、古希伯来三家学说进行分析比较,并探讨三者产生同异性的表现特征和原因所在。在生死观上,儒道两家学说都追求超越生死,以达永恒。虽然两家在追求结果方面有一致性,但追求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所运用的内在逻辑思考等皆不同。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他们从“人道”出发,将生死社会化,外化为一种社会责任,并用“仁”这一内在思想来引导人们超越生死,进而建立一套“礼”来总体规范人们的外在言行活动,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群体的完整性,而其中丧葬之礼则是关键部分。儒家的生死观有具体性、社会性及伦理性。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立足于“天道”。老子对待生死,强调“贵身”,归赤子之心和“道法自然”;庄子则更进一步,在揭示死生为自然客观过程的基础上,营建了一个“生死合一”的精神境界,同时为世人提供超越生死的途径,即“心斋”、“坐忘”等方式。在生死观方面,庄子的阐述虽然比老子更具体和有可操作性,但二人学说的本质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试图从万物本源入手,通过修“道”养“气”以回归生命本真,消除生死的“对立性”。道家的生死观具有抽象性、自由性和脱略社会性。此两家学说的不同源于儒道两派不同世界观所产生的完...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儒家的生死观
1.1 孔子的生死观
1.1.1 死生的社会化
1.1.2 儒家"杀身以成仁"的生死观
1.1.3 孔子的非宿命论与社会之道
1.1.4 丧、葬礼的内在逻辑
1.1.5 久丧之礼的内在逻辑
1.2 孟子的生死观
1.2.1 "修身"以成"仁义"
1.2.2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生死观
1.2.3 丧、葬礼的内在逻辑:以"心性"论角度来阐释
2 道家的生死观
2.1 老子的生死观
2.1.1 "生"、"死"、"人"、"身"的概念和渊源
2.1.2 老子强调回归"赤子之身"的生死观
2.1.3 "道法自然"的生死观
2.2 庄子之生死思想
2.2.1 死生为一的精神境界
2.2.2 超越生死的途径
2.2.3 立足于"道"的生死观
2.2.4 儒、道生死观的核心不同
3 古希伯来的生死观
3.1 希伯来的"耶和华"干预人生
3.2 古希伯来人的丧葬与哀悼之礼
3.3 古希伯来学说与儒道学说的在核心问题上的同和异
结语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82393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儒家的生死观
1.1 孔子的生死观
1.1.1 死生的社会化
1.1.2 儒家"杀身以成仁"的生死观
1.1.3 孔子的非宿命论与社会之道
1.1.4 丧、葬礼的内在逻辑
1.1.5 久丧之礼的内在逻辑
1.2 孟子的生死观
1.2.1 "修身"以成"仁义"
1.2.2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生死观
1.2.3 丧、葬礼的内在逻辑:以"心性"论角度来阐释
2 道家的生死观
2.1 老子的生死观
2.1.1 "生"、"死"、"人"、"身"的概念和渊源
2.1.2 老子强调回归"赤子之身"的生死观
2.1.3 "道法自然"的生死观
2.2 庄子之生死思想
2.2.1 死生为一的精神境界
2.2.2 超越生死的途径
2.2.3 立足于"道"的生死观
2.2.4 儒、道生死观的核心不同
3 古希伯来的生死观
3.1 希伯来的"耶和华"干预人生
3.2 古希伯来人的丧葬与哀悼之礼
3.3 古希伯来学说与儒道学说的在核心问题上的同和异
结语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82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782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