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持敬”思想探究
发布时间:2023-04-22 16:08
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继承传统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兼采佛、道两家思想,形成了庞大的哲学体系。在其哲学思想之中,他特别注重“敬”的修养工夫,把“敬”提到了极高的地位。因此,本文从朱熹的“持敬”思想着手,试图在此基础上对朱熹的“持敬”思想有更好的把握。本文首先梳理了“敬”思想的历史渊源。早在西周时期“敬”就用来表示人们由“天命靡常”而引发的忧患意识。到春秋时期,孔子把“敬”扩展到日常行为之中以及家庭伦理领域,具有了道德规范的意义。总体来说,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对“敬”的探讨内涵较为宽泛,而且大多向外。到宋明时期二程开始把“敬”上升到心性修养领域。朱熹在二程的基础上,整合湖湘学派的动察路线与道南学派的主静路线,发展“敬”的修养工夫,形成了集理学之大成的“持敬”说。其次,本文对朱熹“持敬”思想的内涵进行了概括。朱熹的“持敬”思想是在发展了二程思想的基础上,吸收其他程门弟子的观点,融汇各家之长。以“畏”释“敬”是朱熹“持敬”思想的一大特色,“持敬”还表现在内在的“主一无适”、“收敛其心不容一物”和“常惺惺”,以及外在的“整齐严肃”。此外,本文还分析了“敬”与“义”、“诚”等其他范畴的关系。再次,在...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境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点
第二章 持敬思想的历史渊源
一、先秦时期对“敬”的理解
(一) 从词源学上说“敬”
(二) “敬”在先秦时期所代表的含义
二、宋儒对“敬”的论述
(一) 周敦颐的“主静”
(二) 二程的“主敬说”
三、朱熹“持敬”思想的形成
(一) 道南学派对朱熹“持敬”思想的影响
(二) 湖湘学派对朱熹“持敬”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 朱熹“持敬”思想的内涵
一、“敬”的含义
(一) “敬如畏字相似”
(二) “主一之谓敬”
二、“敬”的工夫
(一) “敬只是收敛来”
(二) “敬只是常惺惺法”
(三) “敬要整齐严肃”
三、“敬”与朱熹思想中其他范畴的关系
(一) “敬义相挟”
(二) “诚是不欺不妄,敬是无怠慢放荡”
(三) “敬则和,和则自然敬”
(四) “敬贯动静”
四、“持敬”在朱熹思想中的作用
(一) “敬是一心之主宰而万物之本根”
(二) “涵养需用敬”
(三) “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也”
第四章 朱熹“持敬”思想的影响及价值
一、朱熹“持敬”思想的影响
(一) 对后学的影响
(二) 对国外学者的影响
二、朱熹“持敬”思想的现实价值
(一) 现代社会与敬畏意识
(二) 彰显人的理性自觉
(三) 体现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797973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境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点
第二章 持敬思想的历史渊源
一、先秦时期对“敬”的理解
(一) 从词源学上说“敬”
(二) “敬”在先秦时期所代表的含义
二、宋儒对“敬”的论述
(一) 周敦颐的“主静”
(二) 二程的“主敬说”
三、朱熹“持敬”思想的形成
(一) 道南学派对朱熹“持敬”思想的影响
(二) 湖湘学派对朱熹“持敬”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 朱熹“持敬”思想的内涵
一、“敬”的含义
(一) “敬如畏字相似”
(二) “主一之谓敬”
二、“敬”的工夫
(一) “敬只是收敛来”
(二) “敬只是常惺惺法”
(三) “敬要整齐严肃”
三、“敬”与朱熹思想中其他范畴的关系
(一) “敬义相挟”
(二) “诚是不欺不妄,敬是无怠慢放荡”
(三) “敬则和,和则自然敬”
(四) “敬贯动静”
四、“持敬”在朱熹思想中的作用
(一) “敬是一心之主宰而万物之本根”
(二) “涵养需用敬”
(三) “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也”
第四章 朱熹“持敬”思想的影响及价值
一、朱熹“持敬”思想的影响
(一) 对后学的影响
(二) 对国外学者的影响
二、朱熹“持敬”思想的现实价值
(一) 现代社会与敬畏意识
(二) 彰显人的理性自觉
(三) 体现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797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797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