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早期与晚期劳动理论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6 21:28
劳动问题是人类历史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发展史归根结底是人类劳动的发展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受到庸俗进化论和实证主义的影响,导致经济唯物主义盛行,只注重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客观规律性和决定性,完全忽略了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卢卡奇敏锐地洞察到这一问题,以劳动问题为视角,强调人的主体与主体意识,形成其特有的劳动理论。其劳动理论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从批判及其如何克服的角度提出并研究物化劳动,形成了物化劳动理论;晚期从社会存在本体论出发,论述了劳动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以及劳动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了劳动本体理论。卢卡奇劳动理论的比较研究有利于确证劳动是人的本质,有益于自由劳动的实现和人的个性的解放。本文从卢卡奇早期与晚期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共性和差异性分析以及卢卡奇劳动理论的当代启示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论述了卢卡奇两个阶段的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从形成原因、表现形式和克服途径三个方面形成了早期物化劳动理论;从劳动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劳动具有目的性与因果性、劳动的合类性与人的个性的自由与解放三个方面形成了晚期劳动本体理论。第二章分析了卢卡奇早期与晚期劳动理论...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卢卡奇劳动理论的两个阶段
第一节 早期物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物化劳动的形成原因
二、物化劳动的表现形式
三、物化劳动的克服途径
第二节 晚期劳动本体论的基本内容
一、劳动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
二、劳动的目的性和因果性
三、劳动的合类性和人的个性的自由与解放
第二章 卢卡奇早期与晚期劳动理论的共性分析
第一节 弘扬劳动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
一、早期通过对物化劳动的批判弘扬劳动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
二、晚期从社会存在本体论的角度弘扬劳动的主体性及主体意识
第二节 重视辩证法的运用
一、早期提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总体性辩证法
二、晚期注重研究劳动的辩证法
第三章 卢卡奇早期与晚期劳动理论的差异性分析
第一节 劳动理论的理论来源不同
一、早期从劳动价值论、商品拜物教和合理化原则出发分析物化劳动
二、晚期受到马克思恩格斯成熟的劳动观影响
第二节 早期与晚期建构劳动理论的哲学立场不同
一、早期受到黑格尔思辨哲学和马克思辩证法的影响
二、晚期自觉贯彻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立场
第三节 克服异化劳动的路径不同
一、早期通过总体性原则和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恢复来克服物化劳动
二、晚期通过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克服异化劳动
第四章 卢卡奇劳动理论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卢卡奇劳动理论的理论价值
一、劳动理论对马克思相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二、劳动理论对新时期构建科学劳动理论的启示
第二节 卢卡奇劳动理论的局限性
一、对哲学基本问题认识不足
二、异化劳动的解决方案带有乌托邦性
第三节 卢卡奇劳动理论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劳动自由和人的个性的解放
二、为提升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启示
三、有益于指导构建和谐的社会劳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02218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卢卡奇劳动理论的两个阶段
第一节 早期物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物化劳动的形成原因
二、物化劳动的表现形式
三、物化劳动的克服途径
第二节 晚期劳动本体论的基本内容
一、劳动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
二、劳动的目的性和因果性
三、劳动的合类性和人的个性的自由与解放
第二章 卢卡奇早期与晚期劳动理论的共性分析
第一节 弘扬劳动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
一、早期通过对物化劳动的批判弘扬劳动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
二、晚期从社会存在本体论的角度弘扬劳动的主体性及主体意识
第二节 重视辩证法的运用
一、早期提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总体性辩证法
二、晚期注重研究劳动的辩证法
第三章 卢卡奇早期与晚期劳动理论的差异性分析
第一节 劳动理论的理论来源不同
一、早期从劳动价值论、商品拜物教和合理化原则出发分析物化劳动
二、晚期受到马克思恩格斯成熟的劳动观影响
第二节 早期与晚期建构劳动理论的哲学立场不同
一、早期受到黑格尔思辨哲学和马克思辩证法的影响
二、晚期自觉贯彻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立场
第三节 克服异化劳动的路径不同
一、早期通过总体性原则和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恢复来克服物化劳动
二、晚期通过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克服异化劳动
第四章 卢卡奇劳动理论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卢卡奇劳动理论的理论价值
一、劳动理论对马克思相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二、劳动理论对新时期构建科学劳动理论的启示
第二节 卢卡奇劳动理论的局限性
一、对哲学基本问题认识不足
二、异化劳动的解决方案带有乌托邦性
第三节 卢卡奇劳动理论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劳动自由和人的个性的解放
二、为提升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启示
三、有益于指导构建和谐的社会劳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022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802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