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现实的人”的出发点及其内在结构研究 ————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发布时间:2023-07-01 13:28
人是什么?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苦苦求索,得出了不同的答案:人是政治动物、人是精神、人是目的等。研究人,是哲学的目的,也是哲学永恒的主题。随着人的产生,人类社会也随之出现,哲学家们的研究视野亦从人拓展到人类社会,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便是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制约甚至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不同派别的哲学家们产生了激烈的辩驳。面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施蒂纳的“自我”观念,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等,马克思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并提出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唯物史观来审视和观察人类社会,这是一种“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与德国哲学家们鼓吹的“唯心主义”、“神秘主义”、“抽象的人”等观念完全不同,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出发来审视人类社会,形成了唯物史观审视人类社会的独特出发点。那么“现实的人”何以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现实的人”拥有哪些丰富的内涵?“现实的人”内部究竟表现为怎样的一种有机结构?“现实的人”对于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具有哪些重要现实意义?对这些问题的追问与探究,正是本文写作的目的所在。本文共分为四章,采用了文献法、系统分析法和理论联系实际...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一、唯物史观“现实的人”的出发点的多维内涵
(一)从人的自然生命出发
1.“活生生的人”
2.“人类自身的生产”
3.“人靠自然界生活”
(二)从人的社会需要出发
1.生存的需要: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2.享受的需要:优化生产和生活条件
3.发展的需要: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从人的精神特质出发
1.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的递进式发展
3.社会意识的重要反作用
(四)从人的历史发展出发
1.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的发展
2.人类社会历史是人自身实践的产物
二、唯物史观“现实的人”出发点的内在结构
(一)以人为核心的放射性结构
1.人是前提
2.人是目的
3.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主体
(二)以满足需要为目的的交往结构
1.物质交往与物质生产
2.交往的历史发展脉络
(三)以分工为支撑的多重矛盾结构
1.分工与所有制
2.分工与生产力
3.分工与交往
4.分工与意识
5.分工与人的异化
(四)以多要素作用形成的合力结构
1.立体、交叉的开放性体系
2.总的方向是共产主义
三、唯物史观“现实的人”出发点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将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2.始终以人民为价值导向
(二)促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1.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2.优化生产和生活方式
(三)努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加强社会管理职能,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以普遍交往为前提
2.发展更为全面的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本文编号:3836329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一、唯物史观“现实的人”的出发点的多维内涵
(一)从人的自然生命出发
1.“活生生的人”
2.“人类自身的生产”
3.“人靠自然界生活”
(二)从人的社会需要出发
1.生存的需要: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2.享受的需要:优化生产和生活条件
3.发展的需要: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从人的精神特质出发
1.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的递进式发展
3.社会意识的重要反作用
(四)从人的历史发展出发
1.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的发展
2.人类社会历史是人自身实践的产物
二、唯物史观“现实的人”出发点的内在结构
(一)以人为核心的放射性结构
1.人是前提
2.人是目的
3.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主体
(二)以满足需要为目的的交往结构
1.物质交往与物质生产
2.交往的历史发展脉络
(三)以分工为支撑的多重矛盾结构
1.分工与所有制
2.分工与生产力
3.分工与交往
4.分工与意识
5.分工与人的异化
(四)以多要素作用形成的合力结构
1.立体、交叉的开放性体系
2.总的方向是共产主义
三、唯物史观“现实的人”出发点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将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2.始终以人民为价值导向
(二)促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1.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2.优化生产和生活方式
(三)努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加强社会管理职能,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以普遍交往为前提
2.发展更为全面的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本文编号:3836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836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