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

发布时间:2023-09-02 12:11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存智慧和生存样式,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整套的适应环境而求得生存、发展的理论原则。儒家“中和”学说是先秦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是整个儒家思想的精义。它是儒家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和集中体现,其“中”标志着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佳结构和人类行为的最佳方式,“执中”成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其“和”具有和谐、协调、平衡的性质,标志着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体现了儒家和中华民族根本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中庸”则是中华民族在构建和调节主客体和谐关系最一般的方法论原则,进而成为一种思维模式。 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孔子通过对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承的“执中”王道和史伯、晏婴的“和同之辩”、“重和弃同”倾向的广泛吸收和总结,提出了“中庸”范畴,孟子、荀子分别从内圣、外王的角度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易传》突破了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政治伦理范畴的局限,从一种更为广阔的基础上构建其“中和”思想,最后《中庸》通过对先秦儒学的抽象概括和总结,从本体论的高度对“中和”思想进行了概括...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先秦儒家"中和"学说形成的社会背景
    (一) 社会历史条件
    (二) 思想渊源
        1.三代以来的"尚中"思想
        2.三代以来的"尚和"思想
        3."中庸"思想
        4.原始六经中的"中"、"和"思想
        5.诸子思想蜂起
二、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演变
    (一) 孔子对三代以来"尚中"、"尚和"思想的继承、总结及"中庸"思想的提出
        1.孔子对"尚中"思想的继承、总结
        2.孔子对三代以来"尚和"思想的总结及发展
        3.孔子的"中庸"思想
    (二) 孟子对孔子的"中"、"和"、"中庸"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中"的"适时"性
        2."执中用权"论
        3.孟子天人合一的心性论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 荀子对孔子"中"、"和"、"中庸"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荀子及《荀子》简述
        2.以礼义论中和
        3.从天人关系论中和
        4.以礼乐论中和
    (四) 《易传》中"亨行时中"、"保合太和"思想
        1.《易传》的作者及成书年代
        2.以易道论中和
        3."保合太和"论
        4."时中"的变通论
三、《中庸》中"中和"思想的阐发及"中和"学说的最终形成
    (一) 《中庸》的成书及作者
    (二) 《中庸》中"中和"思想的阐发
    (三) 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基本内涵
四、先秦儒家"中和"学说形成的理论意义
    (一) 《中庸》"中和"学说对孔子"中庸"思想的提高
    (二) "中和"学说是先秦儒学乃至整个儒家思想的精义
    (三) "中和"学说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参考文献
在校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8451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8451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c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