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道德世界图景”中的崇高
发布时间:2023-11-11 17:55
在康德《纯批》的“纯粹理性的建筑术”一章中,康德将哲学界定为“关于一切知识与人类理性的根本目的的关系的科学”【Kr V A839/B867】,前者对应于自然的领域,后者对应于自由的领域。但是,通过“第一批判”对先验幻相的解决,我们可以看到自然诸概念领域与自由领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基于此,两个领域之间的过渡(Transition/übergang)【KU AA 5:176】问题成了康德在完成前两个“批判”之后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崇高与康德对自由和自然的因果决定论之间的弱相容论立场相呼应(崇高恰恰显露出的是不融贯中的融贯性),对于这一过渡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并且,借助崇高所开启的这样一个过渡,康德方能刻画一个我们可以希望的,不同于“世界机械图景”的“世界道德图景”。然而,一直以来,国内学外界对崇高在康德思想体系内的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未有足够重视。在此背景下,本文专注于对康德崇高理论的深入分析和横向比较考察,以揭示崇高在哲学体系中的位置,澄清对康德崇高理论的种种误解,使之清晰。全文将包括六个章节及引言和结语。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皆为对崇高的讨论做铺垫。第一章主要介绍崇高作为一...
【文章页数】:13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写
引言
第一章 康德"崇高#概念的研究背景介绍
1.1 “崇高”范畴思想源流
1.1.1 前康德时代对崇高的“发现”
1.1.2 康德在不同时期对崇高的理解
1.1.3 后康德时代对崇高理解的转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第二章 康德"第三批判#概述
2.1 康德写作“第三批判”的目的
2.1.1 “过渡”任务的提出
2.1.2 线索1:“超感性东西的疆场”
2.1.3 线索2:愉快和不快的情感
2.1.4 线索3:判断力
2.2 规范性的判断力与反思性的判断力
2.2.1 判断力的划分
2.2.2 划分两种判断力的理由
2.2.3 关键:对反思活动的理解
2.3 反思性判断力的先天原则
2.3.1 对“自然合目的性”理念的概念分析
2.3.2 对先天原则主观性的强调
2.4 对反思性判断力的进一步划分
2.4.1 理性存在者与单纯理性式的存在者
2.4.2 上帝,抑或自由的“黑暗深渊”
2.4.3 两种反思性判断力的提出
第三章 美的分析
3.1 美的嬗变
3.1.1 历史上对美的两种理解方式
3.1.2 康德对美看法的转变
3.1.3 对美的知性化理解
3.2 对鉴赏判断的比较分析
3.2.1 基本论证
3.2.2 几点疑问
3.3 对“美之为美”的内在结构理解
3.3.1 “前认知的”解读
3.3.2 “多元认知的”解读
3.3.3 “元认知的”解读
3.3.4 结论
第四章 崇高的分析
4.1 基于美所理解的崇高
4.1.1 崇高相对于美的独立地位
4.1.2 崇高相对于美的比较分析
4.1.3 对崇高的划分
4.2 数学的崇高
4.2.1 结构分析
4.2.2 实例
4.2.3 误解澄清
4.3 力学的崇高
4.3.1 基本论证
4.3.2 结论及分析
4.3.3 崇高普遍有效性的依据
第五章 崇高与自然
5.1 思辨形而上学所导致的先验幻相及其解决所产生的问题
5.1.1 作为一种逻辑能力的理性推理
5.1.2 理性的必然要求及其假定
5.1.3 由理性要求所导致的二论背反及其解决
5.2 崇高在弥合自由与自然之间鸿沟中的作用
5.2.1 理性要求在自由与自然之间架起“桥梁”
5.2.2 崇高的核心作用
5.2.3 疑问澄清:崇高不是人脑中欺骗人的幻觉
5.3 崇高中的“偷换”
5.3.1 自然中的崇高者与真正的崇高者
5.3.2 对“偷换”概念的澄清
第六章 崇高与自由
6.1 崇高中的敬重感与作为道德情感的敬重感
6.1.1 《考察》中的敬重概念
6.1.2 作为一种道德情感的敬重感
6.1.3 崇高中的敬重感
6.1.4 对两种敬重感的比较
6.2 崇高与“美是道德的象征”
6.2.1 问题的提出:为何是美而非崇高作为道德的象征?
6.2.2 象征与理念
6.2.3 崇高不是理念的象征
6.2.4 崇高的作用
6.3 崇高与自由的宗教
6.3.1 崇高与宗教的历史关联
6.3.2 康德的“无信仰的信仰”
6.3.3 借助崇高中的“偷换”对上帝理念的重新刻画
结论在“世界道德图景”中的崇高
参考文献
康德原著
中文及汉译著作类
中文期刊论文类
外文文献类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863038
【文章页数】:13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写
引言
第一章 康德"崇高#概念的研究背景介绍
1.1 “崇高”范畴思想源流
1.1.1 前康德时代对崇高的“发现”
1.1.2 康德在不同时期对崇高的理解
1.1.3 后康德时代对崇高理解的转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第二章 康德"第三批判#概述
2.1 康德写作“第三批判”的目的
2.1.1 “过渡”任务的提出
2.1.2 线索1:“超感性东西的疆场”
2.1.3 线索2:愉快和不快的情感
2.1.4 线索3:判断力
2.2 规范性的判断力与反思性的判断力
2.2.1 判断力的划分
2.2.2 划分两种判断力的理由
2.2.3 关键:对反思活动的理解
2.3 反思性判断力的先天原则
2.3.1 对“自然合目的性”理念的概念分析
2.3.2 对先天原则主观性的强调
2.4 对反思性判断力的进一步划分
2.4.1 理性存在者与单纯理性式的存在者
2.4.2 上帝,抑或自由的“黑暗深渊”
2.4.3 两种反思性判断力的提出
第三章 美的分析
3.1 美的嬗变
3.1.1 历史上对美的两种理解方式
3.1.2 康德对美看法的转变
3.1.3 对美的知性化理解
3.2 对鉴赏判断的比较分析
3.2.1 基本论证
3.2.2 几点疑问
3.3 对“美之为美”的内在结构理解
3.3.1 “前认知的”解读
3.3.2 “多元认知的”解读
3.3.3 “元认知的”解读
3.3.4 结论
第四章 崇高的分析
4.1 基于美所理解的崇高
4.1.1 崇高相对于美的独立地位
4.1.2 崇高相对于美的比较分析
4.1.3 对崇高的划分
4.2 数学的崇高
4.2.1 结构分析
4.2.2 实例
4.2.3 误解澄清
4.3 力学的崇高
4.3.1 基本论证
4.3.2 结论及分析
4.3.3 崇高普遍有效性的依据
第五章 崇高与自然
5.1 思辨形而上学所导致的先验幻相及其解决所产生的问题
5.1.1 作为一种逻辑能力的理性推理
5.1.2 理性的必然要求及其假定
5.1.3 由理性要求所导致的二论背反及其解决
5.2 崇高在弥合自由与自然之间鸿沟中的作用
5.2.1 理性要求在自由与自然之间架起“桥梁”
5.2.2 崇高的核心作用
5.2.3 疑问澄清:崇高不是人脑中欺骗人的幻觉
5.3 崇高中的“偷换”
5.3.1 自然中的崇高者与真正的崇高者
5.3.2 对“偷换”概念的澄清
第六章 崇高与自由
6.1 崇高中的敬重感与作为道德情感的敬重感
6.1.1 《考察》中的敬重概念
6.1.2 作为一种道德情感的敬重感
6.1.3 崇高中的敬重感
6.1.4 对两种敬重感的比较
6.2 崇高与“美是道德的象征”
6.2.1 问题的提出:为何是美而非崇高作为道德的象征?
6.2.2 象征与理念
6.2.3 崇高不是理念的象征
6.2.4 崇高的作用
6.3 崇高与自由的宗教
6.3.1 崇高与宗教的历史关联
6.3.2 康德的“无信仰的信仰”
6.3.3 借助崇高中的“偷换”对上帝理念的重新刻画
结论在“世界道德图景”中的崇高
参考文献
康德原著
中文及汉译著作类
中文期刊论文类
外文文献类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863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863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