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审美的哲学意蕴
发布时间:2023-11-12 12:32
书法审美贯穿于书法创作、艺术品评、理论研究等美学实践,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意蕴,其境界追求、艺术品格、理论呈现等方面与中国哲学思想及其精神内蕴息息相关。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上,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的进步与成熟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中国哲学的精神滋养和价值引导,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书家在创作书法作品和构建各自书学理论体系时,都植根于儒释道等本土思想的文化土壤,倡导审美主体透过笔墨线条等外在形态获得自我与万物通而为一的体验,通过返归内心的路径实现精神的超越,从而展现出书法独特的艺术形态。中国古代哲学中“尚道”的精神气质、天人合一的世界观、阴阳相生的思维方式、中和的审美倾向等都成为千百年来中国艺术的“大经大法”,此“大经大法”也是今天书法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就决定了我们应当根植于中国哲学思想,以一种宏大的、深刻的文化视野,观照书法的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在原始语境中阐释书法审美的内在价值,这对于诠释古代书论精义、建构书法美学理论形态、丰富当代中国美学体系均具有重要意义,亦可为当代的书法创作、艺术品评等美学实践提供理论参照。本文主要从书法审美本质、审美形式、审美实践三个维度展开研究。第一章,着眼于书法审美本质...
【文章页数】:18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中国哲学视野下书法审美研究的合理性
二、先行研究概况
三、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书法审美本质与哲学
第一节 “道器之辩”的书与道
一、“翰墨小事”与“书”“道”分殊
二、“书之为征,期合乎道”
三、“技进乎道,艺通乎神”
第二节 “书如其人”的书与人
一、“书为心画”
二、“书虽一艺,与性道通”
三、“人由心正,书由笔正”
第三节 “与政通矣”的书与社会
一、“结绳以记事”
二、“书之为教,古者以参于礼乐”
第二章 书法审美形式与哲学
第一节 “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的继承与创新
一、“格不古则时俗”
二、“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三、“妙在能合,神在能离”
第二节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形式与内容
一、“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二、“形质不存,神采何生”
三、“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第三节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人为与自然
一、“书肇于自然”
二、“大巧若拙”
三、“能所俱泯”
第三章 书法审美实践与哲学
第一节 “不落两边”的字形结构
一、“欲暗不欲明”
二、“知止不怠”
第二节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章法布局
一、“万物负阴而抱阳”
二、“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第三节 “不偏之谓中”的创作风格
一、“偏有所着,既非中道”
二、“作书最要泯没棱痕”
第四节 “虚室生白”的创作心态
一、“寄将道枢,得其环中”
二、“唯道集虚”
结语
图版目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3863161
【文章页数】:18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中国哲学视野下书法审美研究的合理性
二、先行研究概况
三、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书法审美本质与哲学
第一节 “道器之辩”的书与道
一、“翰墨小事”与“书”“道”分殊
二、“书之为征,期合乎道”
三、“技进乎道,艺通乎神”
第二节 “书如其人”的书与人
一、“书为心画”
二、“书虽一艺,与性道通”
三、“人由心正,书由笔正”
第三节 “与政通矣”的书与社会
一、“结绳以记事”
二、“书之为教,古者以参于礼乐”
第二章 书法审美形式与哲学
第一节 “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的继承与创新
一、“格不古则时俗”
二、“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三、“妙在能合,神在能离”
第二节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形式与内容
一、“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二、“形质不存,神采何生”
三、“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第三节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人为与自然
一、“书肇于自然”
二、“大巧若拙”
三、“能所俱泯”
第三章 书法审美实践与哲学
第一节 “不落两边”的字形结构
一、“欲暗不欲明”
二、“知止不怠”
第二节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章法布局
一、“万物负阴而抱阳”
二、“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第三节 “不偏之谓中”的创作风格
一、“偏有所着,既非中道”
二、“作书最要泯没棱痕”
第四节 “虚室生白”的创作心态
一、“寄将道枢,得其环中”
二、“唯道集虚”
结语
图版目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38631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863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