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存在视域下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心理研究——以“四句教”为线索

发布时间:2024-03-27 18:45
  良知是人人都有的内心的声音,但常常很隐蔽和很微弱,如何让它发声并成为我们的主宰是每个人内心的呼唤和时代的呼唤。王阳明作为儒家的重要一派——心学的创始人之一以及集儒释道于一身的大成者,一生的学问可以用“致良知”这三个字来概括。“致良知”是什么含义?它对于现代中国人有什么意义?它是否可以从心理的角度进行阐释?它是否具有心理的应用价值?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阳明学作为实践哲学,找到其背后的心理支撑很重要。而且阳明学有诸多可与现代心理学产生共鸣的思想资源,比如“心”、“意”、“知”、“物”、“善恶”、“动静”、“乐”、“心即理”、“诚意”、“良知”、“知行合一”、“万物一体”等。有些学者从某个心理角度,比如道德心理、认知心理、教育心理、人本心理等角度对阳明思想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并不系统与深入。找到贯穿阳明心理思想的完整线索,挖掘阳明学在心理应用方面的独特价值,是本论文的突破点与创新点。与儒家的传统一致,阳明学问的宗旨是探寻“成大人”之道。如何“成大人”,阳明毕生探索后得出的结论是“致良知”。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需要对阳明有关的观点进行梳理。他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其晚年总结的...

【文章页数】:16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评阅小组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王阳明思想心理研究的必要性
        1.1.1 人类存在的困境与良知的呼唤
        1.1.2 儒学发展的需要
        1.1.3 本土心理学发展的需要
        1.1.4 王阳明集儒释道于一身,其心理研究既有利于传统思想心理研究,又有利于本土心理学研究
    1.2 存在视域下王阳明致良知思想心理研究的可能性
        1.2.1 致良知可以涵盖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
        1.2.2 阳明致良知思想包含众多心理思想资源
        1.2.3 存在为线索心理研究的可能性
第2章 无善无恶心之体:“心”作为“存在本体”而善恶意识未显
    2.1 “心”作为存在本体
        2.1.1 心学传统的“本心”观念
        2.1.2 阳明把“心”置于存在本体的地位
    2.2 心作为存在本体处于“无善无恶”的隐匿状态
    2.3 心作为存在本体具有与“理”同等的地位
        2.3.1 “心即理”的提出
        2.3.2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作为“心即理”的合理推论
        2.3.3 “心即理”唯心主义批判的辩护
        2.3.4 “不动心”作为“心即理”的实践要求
第3章 有善有恶意之动:“意”作为“存在分化”呈现不同的善恶形态
    3.1 “意”作为存在分化
        3.1.1 “一心开二门”:存在本体进入现实世界后的分化
        3.1.2 “意”的产生及其分化
    3.2 善意与恶意的分化
        3.2.1 主客体分离作为基础
        3.2.2 语言的遮蔽作为原因之一
        3.2.3 执着的遮蔽作为根本原因
    3.3 “诚意”作为避免善意与恶意分化的工夫
        3.3.1 在与自身的关系中,“诚意”避免了恶意的产生
        3.3.2 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诚意”让人进入有益于改变的关系场
第4章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作为“存在本体显现”具有知善恶的功能
    4.1 阳明良知观的初步考察
        4.1.1 良知概念的提出
        4.1.2 良知基于道德视角的观点
    4.2 良知作为存在本体显现的再阐释
        4.2.1 阳明良知观的存在内涵
        4.2.2 良知作为存在本体的显现
    4.3 良知作为存在本体以知、情、意合一的方式显现
        4.3.1 “智的直觉”的“知”
        4.3.2 “顺万物而无情”的“情”
        4.3.3 “自由意志”的“意”
    4.4 良知作为存在本体主体的显现
        4.4.1 真我作为主体
        4.4.2 “自我”的不断建构与扩充
        4.4.3 类似“超我”压制批评的辩护
    4.5 良知作为存在本体意识的显现
        4.5.1 “未分化意识”
        4.5.2 类“正念”意识
        4.5.3 超时间维度意识
第5章 为善去恶是格物:“致良知”作为“存在意义建构”的为善去恶工夫
    5.1 “致良知”作为存在意义的建构
        5.1.1 格物即致知
        5.1.2 致良知基于道德视角的初步考察
        5.1.3 致良知作为存在意义建构的再阐释
    5.2 “立志”作为存在意义建构的“学问之先”
        5.2.1 阳明立“圣贤之志”的主要观点
        5.2.2 阳明后学对“立志之道”的发展
    5.3 “存养本心”作为存在意义建构的正面工夫
        5.3.1 静坐以存养本心
        5.3.2 利用夜气与晨气培养正气以存养本心
        5.3.3 “戒慎恐惧”以存养本心
    5.4 “省察克治”作为减少存在意义建构干扰的反面工夫
        5.4.1 “省察克治”的提出
        5.4.2 无事时去私欲之根
        5.4.3 “事上磨练”去私欲的干扰
    5.5 “知行合一”作为存在意义建构的实践要求
        5.5.1 “知行合一”的提出
        5.5.2 关键在于“知”
        5.5.3 “自控→自律→自发”的“行”
    5.6 “致良知”作为存在意义建构具有治“心”之功
        5.6.1 “虚无病”的治疗
        5.6.2 “自我实现”的功能
        5.6.3 “自我超越”的功能
        5.6.4 “主体幸福感”的获得
第6章 结语与启示
    6.1 存在视域下阳明的心理思想
    6.2 对心理健康与心理成长的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本文编号:39403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9403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0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