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06 18:4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虽然走过了近百年历程,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产生了多次重大影响,但是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有利于巩固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有利于团结新时代条件下的人民群众,也有利于培养时代新人。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也有强大的社会动力,这就是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需要、大众参与政治的需要、社会生产的需要、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但是,开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首先要充分把握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新情况,主要是大众化文本创作者和大众化受众的新特征。在网络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条件下,大众化主体兼具创作者、接受者和传播者三种身份,信息传播方式则是全媒体化,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虽然是新时代,但同过去一样,文本创作也是大众化的重中之重。首先,新大众化文本要达到启发大众政治意识和引导大众政治行为、满足大众理论需求和提高大众认识能力以及指导大众生产生活...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研究综述
1.3.1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
1.3.2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贡献
1.3.3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路径
1.3.4 基于传播学角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1.3.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区别与联系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及经验和教训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
2.2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及其成果
2.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史演化述要
2.3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经验和教训
2.3.1 运用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马克思主义
2.3.2 运用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启发和团结人民群众
2.3.3 运用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2.3.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中的若干问题及其教训
3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意义和动力
3.1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意义
3.1.1 有利于巩固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
3.1.2 有利于团结新时代条件下的人民群众
3.1.3 有利于培育时代新人
3.2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动力
3.2.1 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需要
3.2.2 新时代大众参与政治的需要
3.2.3 新时代大众社会生产的需要
3.2.4 新时代大众精神生活的需要
4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面临的新情况
4.1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新创作者
4.1.1 新创作者的特征
4.1.2 新创作者的素质
4.2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新受众
4.2.1 新受众的特征
4.2.2 新受众的素质和作用
4.3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新媒介
4.3.1 新媒介的特征
4.3.2 新媒介的传播规律和传播方式
5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新文本创作
5.1 新时代文本创作的目标
5.1.1 回答时代问题和表达时代精神
5.1.2 启发大众政治意识和引导大众政治行为
5.1.3 满足大众理论需求和提高大众认识能力
5.1.4 指导大众生产生活和提升大众精神境界
5.2 新时代新文本创作的原则
5.2.1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5.2.2 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
5.2.3 普及性与提高性的统一
5.2.4 通俗性与思辨性的统一
5.3 新时代新文本创作的内容要求
5.3.1 论述世界历史的当代走向
5.3.2 反映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5.3.3 提炼新时代的实践智慧
5.3.4 批判丑恶现象和错误思潮
5.4 新时代新文本创作的形式要求
5.4.1 文本叙述逻辑契合新时代受众思维方式
5.4.2 文本符号适应新时代受众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5.4.3 文本设计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
5.5 新时代新文本创作的方法要求
5.5.1 宏观性与微观性的结合
5.5.2 体系性与问题性的结合
5.5.3 抽象性与具象性的结合
5.5.4 古今中外的全方位参照
5.5.5 文理哲社的全学科取用
6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践
6.1 大众化实践的开展
6.1.1 到群众中去和从群众中来
6.1.2 从普及到提高的螺旋式运动
6.2 大众化的实践的可能境遇和应对路径
6.2.1 文化认同与文化逆反的矛盾及应对
6.2.2 外在灌输与自觉提升的矛盾及应对
6.2.3 学院化与庸俗化的矛盾及应对
6.2.4 系统性与碎片化的矛盾及应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本文编号:3947039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研究综述
1.3.1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
1.3.2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贡献
1.3.3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路径
1.3.4 基于传播学角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1.3.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区别与联系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及经验和教训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
2.2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及其成果
2.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史演化述要
2.3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经验和教训
2.3.1 运用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马克思主义
2.3.2 运用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启发和团结人民群众
2.3.3 运用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2.3.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中的若干问题及其教训
3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意义和动力
3.1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意义
3.1.1 有利于巩固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
3.1.2 有利于团结新时代条件下的人民群众
3.1.3 有利于培育时代新人
3.2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动力
3.2.1 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需要
3.2.2 新时代大众参与政治的需要
3.2.3 新时代大众社会生产的需要
3.2.4 新时代大众精神生活的需要
4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面临的新情况
4.1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新创作者
4.1.1 新创作者的特征
4.1.2 新创作者的素质
4.2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新受众
4.2.1 新受众的特征
4.2.2 新受众的素质和作用
4.3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新媒介
4.3.1 新媒介的特征
4.3.2 新媒介的传播规律和传播方式
5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新文本创作
5.1 新时代文本创作的目标
5.1.1 回答时代问题和表达时代精神
5.1.2 启发大众政治意识和引导大众政治行为
5.1.3 满足大众理论需求和提高大众认识能力
5.1.4 指导大众生产生活和提升大众精神境界
5.2 新时代新文本创作的原则
5.2.1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5.2.2 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
5.2.3 普及性与提高性的统一
5.2.4 通俗性与思辨性的统一
5.3 新时代新文本创作的内容要求
5.3.1 论述世界历史的当代走向
5.3.2 反映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5.3.3 提炼新时代的实践智慧
5.3.4 批判丑恶现象和错误思潮
5.4 新时代新文本创作的形式要求
5.4.1 文本叙述逻辑契合新时代受众思维方式
5.4.2 文本符号适应新时代受众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5.4.3 文本设计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
5.5 新时代新文本创作的方法要求
5.5.1 宏观性与微观性的结合
5.5.2 体系性与问题性的结合
5.5.3 抽象性与具象性的结合
5.5.4 古今中外的全方位参照
5.5.5 文理哲社的全学科取用
6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践
6.1 大众化实践的开展
6.1.1 到群众中去和从群众中来
6.1.2 从普及到提高的螺旋式运动
6.2 大众化的实践的可能境遇和应对路径
6.2.1 文化认同与文化逆反的矛盾及应对
6.2.2 外在灌输与自觉提升的矛盾及应对
6.2.3 学院化与庸俗化的矛盾及应对
6.2.4 系统性与碎片化的矛盾及应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本文编号:3947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947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