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历史发展道路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发布时间:2024-05-12 03:13
  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为探讨中国道路与人类文明进步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道路发展的历史特殊性,特别是其传统的民族精神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定向,决定了中国道路是一条在本质上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这种区别的本质方面在于,中国道路坚持以劳动原则和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自身发展的指导原则,从而标识出一种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类型。只有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我们才能更为深切地合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历史意义。唯物辩证法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考察事物,这是准确理解马克思历史道路理论及其具体化倾向的哲学前提。马克思不仅充分吸收了发端于维柯、由黑格尔完整阐发并形成完善形态的历史原则,而且通过深入既定社会现实的思想变革而推进了历史原则,无可辩驳地为历史原则配置了具体化取向与诉求的理论内涵。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马克思历史道路理论的主体内容可以从发展道路的具体性、发展动力的系统性和发展趋势的现实性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发展道路的具体性强调以劳动为主线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历史道路理论以及历史必然性的辩证意义;发展动力的系统性在坚持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地位...

【文章页数】:2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答辩材料2 学位论文导师评阅意见表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认识人及其所属的社会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动态回顾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 马克思历史道路理论的知识考古
    第一节 历史的哲学认识之开端
        一、对历史怀疑主义的批判
        二、诗性智慧与历史进程的展开
    第二节 普遍历史观念下的历史何以可能
        一、历史何以存在的目的论阐释
        二、历史何以进步的人性论根据
    第三节 理性统治世界的逻辑表达
        一、世界历史发展的理性根据
        二、世界历史发展的双重动力
        三、世界历史发展的绝对目的
第二章 马克思历史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发展道路的具体性
        一、以劳动为主线的历史阶段理论
        二、历史道路必然性的辩证意义
        三、历史道路具体性的三重内涵
    第二节 社会发展动力的系统性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一般概述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推动作用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推动作用
        四、社会意识形式具有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 社会发展趋势的现实性
        一、积极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
        二、共产主义的多重含义和中心意义
        三、共产主义的现实性及其具体表现
第三章 把握历史发展道路的哲学视野
    第一节 以社会作为实在主体的辩证法
        一、近代哲学开端处的辩证法形态
        二、以绝对精神为实体的辩证法
        三、以现实的人为实体的辩证法
    第二节 以唯物辩证法为根基的唯物史观
        一、辩证法与唯物史观的辩证统一
        二、以现实的人为基础的历史观
    第三节 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历史科学
        一、应用于现时代的历史科学
        二、历史科学与历史哲学的区分
        三、历史科学与实证科学的区分
第四章 劳动原则的突围
    第一节 以新的原则为基础的共同体何以可能
        一、劳动与交往的双重异化性质
        二、资本原则支配下的世界性交往
        三、对新型世界性交往形式的探索
    第二节 超越资本的劳动原则何以可能
        一、国民经济学以劳动为原则的得失
        二、劳动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
        三、作为“自由见之于活动”的劳动
        四、资本原则向劳动原则的转化
    第三节 以劳动原则为基础的所有制何以可能
        一、何为共同占有基础上的个人所有
        二、劳动者何以不能领有劳动产品
        三、劳动者领有劳动产品的所有制
第五章 新文明形态的多维探索
    第一节 展现个人本质力量的劳动
        一、劳动原则对资本主义劳动二重性的扬弃
        二、以人为本的劳动创造财富
        三、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展开的科学技术
    第二节 充当个人自由前提的共同体
        一、作为目的本身的交往关系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趋势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
    第三节 标明劳动原则特性的发展观
        一、以劳动为原则的科学技术创新
        二、社会整体性的具体展开
        三、以人为本的文明发展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39707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9707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f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