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孔子的人性论

发布时间:2017-06-04 05:07

  本文关键词:孔子的人性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性论一直以来都是中西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论题。研究人是探究一切问题的原点和核心,人世间的万事万物无不与人的问题息息相关,所有无法理清、令人困惑的问题都存在着更深层次的人性根源。正因为如此,人性论的研究也一直作为儒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逻辑起点,从先秦发端传承至今。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是每一个思想家在构建体系时都无法回避的基础性论题,是每一个时代发展进程中都必须面对的根源性问题,也是每一个社会转型关键点都不容忽视的建设性问题。一般而言,中国哲学史上最早论述人性问题的就是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只此一句对人性的模糊表述,使得学界对孔子所言“性”之谓何莫衷一是,甚至产生了对孔子是否存在“人性论”的质疑。本文即是要通过对《论语》等文本的研究,探究孔子的人性论之所在,同时发掘孔子表达中隐含的人性观点,为揭示孔子人性论理出头绪。本文考察人性论中最具特征的一般概念,为廓清孔子人性论提供可能的方向。最后,我们力图将孔子人性论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深浅交织的诸多道理梳理清楚。总体说来,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孔子论性。我们将从孔子对“性”的直接阐述和间接表达两个方面来把握孔子之性,说明孔子的人性论思想不只体现在他对人性的直接表达中,而是深藏于他日常的言语、行为和交往之中。这一部分旨在从文本角度论证,孔子不但有所谓“人性论”,更重要的,其人性论丰富而深刻。第二部分阐论孔子人性论的背景依据,分析孔子人性论思想产生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理解孔子人性论产生所处的环境,探究孔子人性论产生的依据。另一方面,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人们生活中不单重大的甚至是细碎的方面都同“天”紧密联结在一起。正如孟子有言“知其性,则知天矣”,可见“天”是作为孔子人性论根源的内在依据。第三部分旨在发掘孔子人性论的特征内涵,通过对“仁”、“礼”、“直”等孔子所阐述人性中的主要特征与孔子人性思想关系的明确凸显,发掘孔子人性论的现实落点。这进一步是说,从孔子多次说明、肯定推崇的概念中去体会孔子的人性论,从孔子表达的不同意义层面中去判断孔子的人性论,从孔子偏重讨论的社会事实中去认识孔子的人性论。第四部分讨论孔子人性论的维度。对《论语》中“善”的用法进行归类和整理,从其表达的不同意义中入手,理顺孔子时期对“善”的理解。发现孔子的人性理想,他对人性的规定和各种路径判断选择的前提就是人要拥有一种对善的向往和信仰。第五部分揭示孔子人性论的现代意义。无论如何,高深的概念和玄妙的道理最终都要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一部分通过研究孔子人性论对后世人性论发展的影响,把握人性论思想发展中的内在逻辑,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把握孔子人性论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最终落实到向善而生的指引上。
【关键词】:孔子 《论语》 人性论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222.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前言9-11
  • 第一章 孔子论性11-17
  • 第一节 孔子直抒“性”意11-15
  • 一、以“生”论“性”11-13
  • 二、“性”与“习”13-15
  • 第二节 孔子间接言“性”15-17
  • 一、孔子言“性”的反观于己15-16
  • 二、孔子言“性”的外察诸人16-17
  • 第二章 孔子人性论的依据17-20
  • 第一节 孔子人性论的时代背景17-18
  • 第二节 孔子人性论的内在依据18-20
  • 第三章 孔子人论的基本内涵20-25
  • 第一节 孔子的“仁”与人性思想20-21
  • 第二节 孔子的“礼”与人性思想21-22
  • 第三节 孔子的“直”与人性思想22-25
  • 一、“直”与“生”23
  • 二、“直”与“善”23-25
  • 第四章 孔子人性论的维度25-31
  • 第一节 孔子对“善”的运用25-29
  • 一、“善”与“善于”25-26
  • 二、“善”与“不善”对举26-28
  • 三、“善恶”之“善”28-29
  • 第二节 孔子对“善”的信仰29-31
  • 第五章 孔子人性论的时代意义31-40
  • 第一节 孔子人性论对后世人性论发展的影响31-36
  • 一、孔子人性论对孟子性善论的影响31-33
  • 二、孔子人性论对荀子性恶论的影响33-36
  • 第二节 孔子人性论对日常生活的影响36-37
  • 第三节 孔子人性论向善而生的指引37-40
  • 结语40-42
  • 参考文献42-44
  • 致谢44-4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怡翔;孔子思想宜用几分法[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吴十洲;孔子的战争观(论纲)[J];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04期

3 任荟;林建华;;论孔子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年11期

4 郭瑞祥;孔子对鬼神的怀疑和否定[J];孔子研究;2001年04期

5 张慧彬;孔子的致富观及其现代意义[J];哲学研究;2001年12期

6 顾玉萍;浅谈孔子的创新思想[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7 冯浩菲;孔子“愚民”辨[J];文史哲;2003年03期

8 魏仕庆;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形象[J];船山学刊;2004年01期

9 黄晓军;老子与孔子“无为”思想比较[J];华夏文化;2004年02期

10 尹砥廷;中国古代文化中孔子形象的三维透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福军;;试论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江朝源;;由改造思想想到孔子[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马开j;;略论孔子[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4 高鹏飞;;必也正名乎——试论孔子研究中的是与非[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5 陈增辉;;孔子的社会和谐理论及其现代生命力[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爱民;;孔子政治思想小议[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7 刘家贵;;孔子经济思想散论[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8 杨爱民;;试论孔子的主流文化建设思想[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孔庆福;;21世纪需要一位新孔子[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10 韩跃红;王惠玲;;孔子的人道主义精神[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N];解放日报;2007年

2 俞晓群;孔子曰——中华文明全球化的一个标牌[N];辽宁日报;2007年

3 演讲人 杨朝明;真实的孔子[N];光明日报;2010年

4 刘悠扬;“孔子精神不是止疼片”[N];深圳商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刘蓓蓓;鲍鹏山:对孔子要怀着敬畏之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6 记者 宋合意;孔子文化周在巴黎拉开帷幕[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通讯员 韩开 晨刊记者 庞洪波;孔子文化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隆重开幕[N];济宁日报;2010年

8 曹静;孔子,浮沉于美国人的中国观[N];解放日报;2012年

9 ;四问:当今孔子思想的传承与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2年

10 吴晓;重读孔子[N];中华读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天圣;孔子民族观与宗教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王锟;孔子与20世纪三大社会思潮[D];西北大学;2002年

3 杨松贺;德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军政;从“义以建利”到“志于道”[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5 高连福;孔子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会通[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卫;孔子的人格[D];吉林大学;2011年

7 邢千里;中国历代孔子图像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洪晓丽;仁:作为道德本体的构成[D];复旦大学;2008年

9 黄梓根;孔老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0 贝尔库;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和政治关系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娜;孔子“孝”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黄峰;论孔子“道”的思想及其终极关怀意义[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高丽波;孔子立志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孔令华;孔子“严事”人物考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士银;孔子人格述论[D];兰州大学;2013年

6 马媛媛;孔子生死观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7 李琼;孔子的生死观[D];湘潭大学;2012年

8 田园;孔子进退观及其践行[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9 高明文;试析茶山学视角下的孔子天命思想[D];延边大学;2015年

10 卢彦晓;孔子“义”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孔子的人性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0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20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b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