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苏轼孟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4 12:21

  本文关键词:苏轼孟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宋初开始,统治者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建设,主张儒释道三教并用。佛老借此机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甚至在部分思想上占领了儒学的领地。面对佛老的极大发展,儒学渐渐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意识到必须放弃繁琐的考证,从义理入手,恢复儒学原有的开放精神。由此,宋初儒者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儒学复兴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儒生们在孟子的思想中找到了使儒学走出困境的思想依据,由此掀起了一股尊孟的潮流。与之相对的,是另一部分儒生涌起的“疑孟”、“非孟”的思潮。在这场运动中,最值得研究的,当属苏轼。 苏轼对于孟子的态度,历来被归为“非孟”一派,然而笔者认为,苏轼之非孟,称为“辨孟”更为贴切。因苏轼并未像李觏一样对孟子全盘否定,也未像尊孟者一样对孟子彻底地肯定。苏轼之“非孟”是辩证的,是理性的。在他的《论语说》中,从八个方面与孟子进行了辩论,其中大部分都是指出孟子与孔子思想中所不相吻合的地方,只有关于人性与权变两个方面的论题是对孟子核心思想的辩说。 苏轼反对孟子将性定位为善,认为性是无善无恶的。他主张性情同一论,认为喜怒哀乐之情感表现皆出于人类之本性,是自然之心的流露,本然之性的表现,性是情的总体性的抽象概括。苏轼之人性包括自然之性与社会道德伦理之性,自然之性是人生存的基础,是不能加以泯灭的。但人可以在自然本真之性上,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伦理之性。因人不同于动物,人须与他物相待,因而需要对自然之性有所约束,使之合乎节文,以便“天下分明”,君臣父子各就其位、各施其职,整个社会方能相安无事。由此,苏轼提出了礼,但礼并不是强于人者,而是源于情的,并不是外在的道德条目对于人的约束,而是源于人自己的选择。人对于伦理道德,并不体现于“敬”,而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彰显人的本真性情,是达到一种“性自命得”的境界。 对于孟子的权变思想,苏轼并不是从根本上进行否定,只是对“权”怀有高度的戒备心理。他认为权与礼相对,若对权利用不当,则会出现个人以“私意权之”,从而造成原则性的丧失。因此,他主张恪守一定界限,反对个人主观随意的权变,反对个人对礼进行主观随意的更改。苏轼的非权变思想其实是与他的人性论思想一脉相承的。在他的人性论当中,礼源于情,情乃是公众之情,礼只能随公众之情的变化而变化,个人不能轻易的改变,这就为其反对个人色彩浓厚的权变思想提供了人性论的基础。 除了“辨孟”,苏轼对于孟子同样有推尊的一面,他以《孟子》释他书,承孟子之民本思想,同时认为孟子之功不在禹下,推尊孟子最近于孔子。 苏轼的孟学思想对于当时的革新派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避免王安石政策过于激烈而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伤害。也有利于后人更加理性地看待孟子及其思想。其独特的人性论思想中,肯定人之自然欲求,主张率性而为,对于当时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否定人自然之性的合理性与正当性,无疑是一种有力的抗争。对于人之自然之性的保留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对于古代文学人文主义的出现有首倡之功。
【关键词】:苏轼 辨孟 尊孟 人性论 权变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222.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引言9-11
  • 1.1 选题原因与意义9-10
  • 1.2 苏轼研究现状分析10-11
  • 第二章 苏轼生平及其孟学思想产生的背景11-18
  • 2.1 苏轼生平11-13
  • 2.2 时代背景13-14
  • 2.3 孟子升格运动14-18
  • 2.3.1 孟子入庙成圣,《孟子》由“子”升“经”14-15
  • 2.3.2 疑孟与非孟思潮15-18
  • 第三章 苏轼的孟学思想18-39
  • 3.1 苏轼的辨孟思想18-34
  • 3.1.1 何为“辨孟”18
  • 3.1.2 苏子八辨18-25
  • 3.1.3 继之者善,成之者性----苏轼之人性论25-32
  • 3.1.4 非孟子礼之权变32-34
  • 3.2 苏轼的尊孟思想34-39
  • 3.2.1 以《孟子》释他书34-35
  • 3.2.2 承孟子之民本思想35-36
  • 3.2.3 推尊孟子近于孔子36-39
  • 第四章 苏轼孟学思想的影响与意义39-43
  • 4.1 对现实政治的影响39-40
  • 4.2 对人性论的影响40-43
  • 参考文献43-46
  • 致谢46-47
  • 附录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勇;;浅析孟子性善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2 丁光泮;;扬雄尊孟思想浅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刘成国;王安石与苏轼关系新论──兼论宋学流变中新学与蜀学之争[J];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4 杨柱才;王安石的性命学说[J];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5 李思琪;;论孟子的性善观[J];技术与教育;2011年01期

6 颜复萍;;北宋疑孟思想的探究[J];名作欣赏;2012年05期

7 喻世华;;千秋功罪任评说——苏轼与王安石关系及其评价的审视[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伍宝娟;;宋代孟子升格运动境域下之苏轼论孟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9期

9 任建东;试论孟子的心性说[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10 马德富;苏轼《论语说》钩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本文关键词:苏轼孟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09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209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b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