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戴震的学术与思想

发布时间:2017-07-15 21:25

  本文关键词:论戴震的学术与思想


  更多相关文章: 戴震 考据 义理 精神 影响


【摘要】:戴震(1724—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是我国乾嘉时期杰出的考据学者和启蒙思想家,是皖派学术的领袖人物,在考据学和哲学领域建树卓著。戴震生活的乾嘉时代,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文字狱政策异常严酷;而思想文化上,明末的空疏学风使得人心向实用转变。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考据学应运而生。戴震生活在一个备受欺凌的小商人家庭里,作为幼年家贫的传统知识分子,既要四处经商以谋生计,又要发奋苦读干仕进禄。在这个过程中,他增长了学识,砥砺了意志,虽然仕途多舛,但他专注于考据,学术成就斐然。戴震学术活动,主要是围绕科举和治学展开的,在科举的道路上,戴震可谓是屡败屡战,但最后只是一个举人。治学方面,尤擅长考据学,据段玉裁的《戴东原先生年谱》记载,戴氏先后著有《转语》、《考工记图注》、《尔雅文字考》、《校水经注》等。而尤以《考工记图》和《校水经注》最为经典,它们拓展了考据学的治学途径,为后世治经者提供了很好的范式,而义理领域的《孟子字义疏证》体现了大无畏的批判精神,更值得大书特书。而在其治学的过程中,充分彰显了其学者精神。一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二是不畏强权的批判与创新精神,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着重挖掘的。尽管戴学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研究戴学仍具有很大的意义。在近现代的中国,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大师对戴学做了不遗余力的阐发,在近代学术、政治、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戴学的学术价值和戴震的学者精神仍是值得肯定的,戴学对今天的我们仍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戴震 考据 义理 精神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49.6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7
  • 绪论7-15
  • (一)研究状况回顾7-12
  • (二)选题动机和研究思路12-13
  • (三)材料状况和研究意义13-15
  • 一、戴震生活的环境和学术活动15-27
  • (一)地理和家庭环境15-16
  • (二)社会文化环境16-19
  • (三)戴震前期的学术活动19-22
  • (四)戴震后期的学术活动22-27
  • 二、清代考据学及戴震考据学作品评析27-34
  • (一)清代考据学概述27-30
  • (二)戴震考据学成就举例30-34
  • 三、戴震的学者精神刍议34-52
  • (一)实事求是的精神34-38
  • (二)戴震治学的创新精神38-40
  • (三)从哲学和义理学管窥戴震治学的批判精神40-52
  • 四、戴学的近现代影响及意义52-56
  • (一)戴学传承梗概52
  • (二)近现代学者对戴学的新阐发52-56
  • 结语56-58
  • 参考文献58-62
  • 致谢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储一鸣;许心宏;;戴震韵书中的治音方法[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2 徐道彬;;戴震与两汉辞书[J];辞书研究;2013年03期

3 李富侠;;凌廷堪《礼经释例》对戴震学术的继承与发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9期

4 徐道彬;;驳章学诚“戴震不解史学”论[J];安徽史学;2012年02期

5 徐玲英;;戴震哲学思想渊源的再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陈建平;;由建构与算理看戴震的《勾股割圜记》[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1年01期

7 龙鑫;;戴震思想“分期说”评议[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徐道彬;;论戴震与西学[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年02期

9 徐道彬;;论戴震《方言疏证》的学术价值与地位[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年04期

10 汪大白;;戴震《屈原赋注》思想内涵的自我超越——以《离骚》解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项云莎;戴震《方言疏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娟;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3 刘芮康;戴震《屈原赋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灿光;戴震的人性论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5 石开玉;戴震的历史文献学成就初探[D];安徽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5458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5458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4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