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何心隐寡欲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8 06:09

  本文关键词:何心隐寡欲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何心隐 寡欲 不欲 理欲之辩 道德主体


【摘要】:何心隐,原名梁汝元,号夫山,因避祸改名,是明代仅次于李卓吾的异端思想家。李卓吾作《何心隐传》称其为“圣人”。何心隐在《明儒学案》中被归为阳明后学的泰州学派,然而,无论从师承还是从学说本身,他的理论都与王阳明,王心斋,以及其师颜山农有着很大的不同,在阳明后学甚至是整个晚明思想中,都自成一派,独具一格。他的哲学理论以先秦文献中的概念为宗,并不发明创造或是发现重塑概念,是在运用先秦所传承的概念进行具体阐述时,重构出了一个双重否定的哲学样貌。第一重否定的是自唐代道学运动兴起以来的,哲学史角度的对待哲学问题的基本态度,第二重则是立足当下,依据人性的现实对当时流行的心性理论的核心价值进行尖锐的否定。而最能够体现其哲学的,便是其寡欲论。何心隐的寡欲论并不简单地停留字面义意上的对于人欲的限制,而是以此为基础发挥人欲的合理性,阐发人欲的合道德性,将道德与人欲结合。在何心隐的哲学中,“欲”同时是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最为重要的动力,这个“欲”也可以被解释成人的自我的主动性情感。因而,其寡欲说是包含着本体理论和实践理论的结构上相对完整的道学式的人性论。寡欲的意义并不是削减自我的欲望,而是树立自我道德主体,明晓欲当所欲的内容,最后去实行真正的道德。何心隐的寡欲论也分为本体理论和工夫理论,形式上接近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他消解了朱子学强调的逻辑上的人外之“理”,也同时消解了附加在“理”上的能够脱离感性主体而存在的(儒家)道德价值。他吸取了王心斋的“格物安身”的理论将儒家的价值,儒家的理论结合到人的身体上,结合到最为感性的主体上加以讨论。这便使得寡欲即是实现道德的途径,即工夫论,同时在实现的过程中所显现的价值又回归其本体,成就人的性情。但是,这种道德本体和道德工夫的一体关系必须要在现实的情境中才有被讨论的价值,而并不能超越现实进行讨论。何心隐的寡欲论的主要价值不仅仅在于这套理论提供现实的实现道德的理论解释,更是在于揭示了长久以来,在道德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情况下,人的道德堕落的根本性问题,那就是道德主体的丧失问题。寡欲将人之所欲从原本的圣贤之所欲,天理之所欲回归到了感性的人的本身,要求人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其次才能谈论道德。道德领域长期存在的超验的道德理论依据在何心隐这里转变为可感的经验性道德准则。在何心隐的论辩中,长期被以知为性掩埋的真正的作为“我”的道德主体,显露出了端倪。虽然最终将这个“我”的道德主体发扬的是李卓吾,然而何心隐的理论无疑是李卓吾理论重要的基础和背景。
【关键词】:何心隐 寡欲 不欲 理欲之辩 道德主体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48.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何心隐寡欲论的思想背景10-14
  • 1.1 先秦文本背景10-11
  • 1.2 程朱理学背景11-12
  • 1.3 明代学术背景12-14
  • 第二章 “欲”与“寡欲”的理论分析14-24
  • 2.1 何心隐对“欲”的概念重构14-20
  • 2.1.1 欲与人的主动性14-16
  • 2.1.2 欲的合道德性16-17
  • 2.1.3 欲与“性”“命”的关系17-19
  • 2.1.4 欲与心、身的关系19-20
  • 2.2 寡欲论的理论内容20-24
  • 2.2.1 何心隐的天理观20-22
  • 2.2.2 寡欲无欲不欲概念辨析22-24
  • 第三章 寡欲论的实践方式24-29
  • 3.1 以欲为发:已发未发问题的新角度24-26
  • 3.2 寡欲则心存:不欲的道德工夫26-28
  • 3.3 欲的“发而中节”与“育欲”28-29
  • 第四章 寡欲论的理论价值29-37
  • 4.1 寡欲说对于传统理欲之辩的颠覆29-30
  • 4.2 真实道德主体与形式道德主体之辩30-32
  • 4.3 “存天理灭人欲”模式下真实道德主体的丧失32-34
  • 4.4 对欲望的肯定与人的真实道德主体的揭示34-35
  • 4.5 以欲为先导的“自作主”的道德主体的形成35-37
  • 第五章 何心隐寡欲论的影响与局限37-41
  • 5.1 哲学影响与历史影响37-38
  • 5.2 何心隐寡欲论的局限38-41
  • 参考文献41-43
  • 致谢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锦民;略释影响晚明思想发展的两段历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宋克夫;熊小萍;;何心隐人欲观论析——兼及中晚明人欲观之流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何植靖;何心隐的哲学思想[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4 马庆玲;;浅析何心隐的“寡欲”说[J];学术交流;2011年01期

5 吴震;泰州后学颜山农思想绪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6 任文利;何心隐的思想及其定位[J];中国哲学史;200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时龙;明代中晚期讲学运动:1526—1626[D];复旦大学;2004年

2 张路园;王艮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阮春晖;阳明后学现成良知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建如;一代狂儒何心隐的思想意蕴[D];河北大学;2005年

2 陈诗师;何心隐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563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5563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a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