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与天理:朱子《仁说》诠释
发布时间:2017-07-21 01:15
本文关键词:仁爱与天理:朱子《仁说》诠释
【摘要】:朱子在《仁说》中诠释了“仁爱”与“天理”。儒学内部对“仁”的这一思想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儒学前辈对“仁”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孔子主要从爱人、孝悌、忠恕等方面对“仁”做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成为了一切道德的根本标准,在生活中用“仁”规范了人们的各种行为,是以事论仁的典型代表;孟子同样如此在继承孔子“仁”的基础之上又进一步把“仁”应用在政治上,“仁政”就是他典型的观点;到汉代的董仲舒把“仁”看成是“元”的体现、是“天心”,他把“天”与“仁”二者巧妙结合起来,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朱子《仁说》就是在前人对“仁”见解的基础之上的创新。《仁说》中朱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仁”的:一是从天地之心来谈,这里就把人与天、人与地联系一起,靠人与天所具有的这个“心”来实现“仁”的这种品德;二是从人之四德来说,朱子把天具有的“元”、“亨”、“利”、“贞”这四种品质联系在人的身上,进而表现为“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这就是“仁”的这四种流行;三是“仁”与“诚”是联系的,“诚”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去做到“仁”,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有了“诚”才会有“仁”;四是“心之德”与“爱之理”,要求朱子在求仁时善于学会用“体”与“用”、把人“心”的作用发挥好,在人“心”的修养境界中来实现“仁”,达到这种境界。朱子对“仁”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他的“仁爱”与“天理”方面,在“仁爱”这一观念中,他能够以爱言仁,通过对性、情的诠释来体现出“仁”是充满恻隐之心的,是一种真正的“爱”,,是用心去爱的东西。在“天理”这方面,朱子把“仁”更进一步抽象化,把它称之为“理”,认为“仁”是由天地之心而化生出来的“理”,是属于道德的事物,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是能控制人欲的根本性事物。
【关键词】:朱子 《仁说》 仁爱 天理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244.7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7
- 绪论7-8
- 第一章 儒学内部关于“仁”的思想史8-21
- 第一节 “仁”的演变8-14
- 一、 先秦时期的“仁”8-10
- 二、 “仁”与“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10-13
- 三、 “仁”的四德13-14
- 第二节 儒学内部关于“仁”的三种论证方式14-21
- 一、 以“事”论仁14-16
- 二、 以“心”论仁16-18
- 三、 以“天”论仁18-21
- 第二章 朱子《仁说》撰述背景21-25
- 第一节 《仁说》的著作年代21
- 第二节 《仁说》的写作原因21-22
- 第三节 《仁说》前后朱子的思想变化22-25
- 一、 注重工夫论22-24
- 二、 对“欲”的抑制24-25
- 第三章 《仁说》的文本解读25-40
- 第一节 人、天、地25-27
- 一、 天地之心25
- 二、 人之四德25-27
- 第二节 “诚”的境界27-28
- 一、 “诚”的观念27
- 二、 “诚”与“仁”27-28
- 第三节 “心之德”与“爱之理”28-37
- 一、 仁是心之德28-34
- 二、 仁是爱之理34-37
- 第四节 关于《仁说》中的两种说法37-40
- 一、 对“物我一体”的反对37-38
- 二、 对“以觉训仁”的反对38-40
- 第四章 “仁”与“爱”的关系40-49
- 第一节 儒家“性”“情”观念40-46
- 一、 性40-43
- 二、 情43-46
- 第二节 “仁”与“爱”的关系46-49
- 一、 “仁”源于“爱”46-47
- 二、 “仁”与“爱”的合一47-48
- 三、 “仁”与“爱”的分离48-49
- 第五章 “仁”与“理”的关系49-53
- 第一节 一体之仁49
- 第二节 对天理的体认49-50
- 一、 立意为善49-50
- 二、 反对泛言一体说50
- 第三节 朱子《仁说》中“仁”的独特性50-53
- 一、 贯通宇宙与人生的“仁”50-51
- 二、 理念的“仁”51-53
-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5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56-57
- 致谢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于川;;朱熹理学学脉渊承考[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张年荣;;浅析朱熹哲学“理一分殊”思想[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4期
3 田智忠;胡东东;;“即气论仁”——朱子仁学思想的精神特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陈保同;尤吾兵;;“天人合一”的契合点——论朱熹“仁”说的终极价值[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宋志明;;论朱熹对二程天理论的拓展[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施保国;李霞;;“外斥内援”:朱熹佛教观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7期
7 吕变庭;;内外之学与朱熹的“物我”观[J];孔子研究;2008年01期
8 陈井鸿;;浅论张载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对程朱的影响[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张艳清;;朱熹仁学的三重意蕴[J];理论学刊;2007年04期
10 朱惠莉;邢志平;;从朱熹论“仁”观其生态哲学思想[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本文编号:5708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570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