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主体间性与群体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7 16:08
本文关键词:哈贝马斯主体间性与群体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研究
【摘要】:笔者在阅读哈贝马斯相关理论时,深受启发,其中主体间性思想已成为笔者的“兴奋点”。阅读哈贝马斯的作品使笔者不由自主地联系到现代社会“主体性”缺乏的问题,现代社会高度的发展且深刻的变迁,给人的存在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诸如人的主体地位被削弱,降格为客体等。在笔者看来,哈贝马斯为我们建构“主体性”提供了一种路向。 纵观哈贝马斯的整个理论思路,我们不难发现哈贝马斯一直都在建构交往行为理论,而交往行为理论的内核就是主体间性。哈贝马斯通过建构一系列富有创意的理论如普遍语用学、商谈伦理学和合理交往行为来论证主体间性理论。 通过梳理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笔者发现越是深入“挖掘”其思想越能感受到主体间性与社会进步有关联,比如说主体间性理论中蕴含着解放的旨趣(兴趣)和学习机制。这些理论不但适应西方社会,而且也对中国特殊国情也具有启示作用。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转型的阶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变革。在此背景下,关系和利益盘根错节,不同的利益体通过“抱团”形成不同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体意识。利益群体有可能具有积极作用,也可能具有消极作用,如何整合不同的群体,出路就是主体间的交往行为不断扩大。在交往中,树立学习的动力机制,培养共同的旨趣,引导不同的群体意识形态服务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 第一部分——导论。导论主要阐明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以及国内外对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理论及群体意识形态的研究来思考本文的逻辑框架和研究方法。同时,提出要重视群体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再则,这部分也是对重要概念界定的环节,通过概念界定来帮助大家从宏观角度理解本文大意、了解文章的格局。 第二部分——哈贝马斯主体间性建构的基本内容。第一要素是普遍语用学,它是主体间性的理论根基。普遍语用学就是要保证言语行动者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同时在主体间拥有规范性的约束,为主体间性形成打下基础;第二要素是商谈伦理学,哈贝马斯的伦理原则在改造中继承康德传统伦理学,使普遍主义和主体性赋予了现代性意义,由此产生出共同认同的普遍道德规范,自由主体和主体间;第三要素是合理交往行为,交往理性构成哈氏理论的整个核心。相较于传统合理性而言,真正的合理性是人能否认识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以及使用具体的语言进行交往的行为能力。交往的合理性必须建立在人的合理性上,而人的合理性是在无压抑,遵守社会规范的,通过对话协商来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主体间性与兴趣、学习的关联。本文中,主体间性是由三个因素的建构来完成的,分别是普遍语用学、商谈伦理学和合理交往行为。笔者打算从三个要素中各提取其中的主要内容(理解、个人自由与普遍主义、合理交往),来分析它们与兴趣、学习的内在联系。其中,理解属于先验和经验的范畴,具有社会属性,个人自由与普遍主义是指个人自由与多元主体相结合,遵守普遍化的规则伦理。合理交往是哈贝马斯理想的社会状态,而理解、个人主义和普遍主义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合理化交往。兴趣是认识的前提和起点,学习为认识提供动力机制,促使主体的自我革新,提升兴趣水平,破除工具理性对交往合理化的统治。 第四部分—群体意识形态与兴趣、学习的关联。群体意识形态的发展透视出兴趣的力量和学习的动力机制,兴趣通过主体发生联系,也因知识的存在使得异质的主体有了共同的意识形态为价值支撑;同时,学习的机制也促使群体意识形态不断发生进化。 第五部分—哈贝马斯主体间性建构和群体意识形态形成的关联机理。主体间性特质和群体意识形态发展都可以透视出旨趣的力量,随着知识的种类和层次变化,主体的资质也呈现出层次性变化。由知识所组成的群体处在一个不断分化、整合的过程,这也反映出两者也具有整合的过程。 第六部分——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主要启示。一是重视对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研究;二是群体意识形态形成的规律及促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主体间性 群体意识形态 哈贝马斯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03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导论12-29
- (一) 论文缘由及研究意义12-14
- (二)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14
- 1、研究方法14
- 2、研究思路14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4-19
- 1、哈贝马斯思想的研究状况14-17
- 2、意识形态及群体意识形态的研究现状17-19
- (四) 概念界定与关系厘定19-29
- 1、主体性19-20
- 2、主体间性20-23
- 3、意识形态23-24
- 4、群体意识形态24-25
- 5、“自我同一性”与“群体同一性”的关联25-26
- 6、“自我同一性”与“道德发展”的关联26-29
- 二、哈贝马斯主体间性建构的基本路径29-39
- (一) 普遍语用学语境下的主体间性建构29-32
- 1、主体间性建构的出场背景29-30
- 2、主体间性建构的理论支撑30-32
- (二) 商谈伦理学语境下的主体间性建构32-36
- 1、对康德伦理学的主体间性改造32-33
- 2、主体间性建构的原则:道德普遍性33-35
- 3、主体间性建构的途径:个体自由35-36
- (三) 合理交往语境下的主体间性建构36-39
- 三、主体间性建构与兴趣、学习的关联39-47
- (一) 兴趣与学习39-40
- (二) 普遍语用学与兴趣、学习的关联40-42
- 1、普遍语用学与兴趣41
- 2、普遍语用学与学习41-42
- (三) 商谈伦理学与兴趣、学习的关联42-45
- 1、商谈伦理学与兴趣42-44
- 2、商谈伦理学与学习44-45
- (四) 交往行为与兴趣、学习的关联45-47
- 四、群体意识形态与兴趣、学习的关联47-52
- (一) 兴趣与群体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47-49
- 1、兴趣与群体意识形态的形成47-48
- 2、兴趣与群体意识形态的发展48-49
- (二) 学习与群体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49-52
- 1、学习与群体意识形态的形成50
- 2、学习与群体意识形态的发展50-52
- 五、主体间性建构与群体意识形态形成的关联——整合功能52-53
- 六、余论53-59
- (一) 应重视对群体意识形成的研究53-55
- (二) 善于借用群体意识形态形成的规律来促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55-59
- 参考文献59-64
- 致谢64-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成文;;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精神解放学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3期
2 牟成文;;论马克思的社会观及其现实意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2期
3 牟成文;;马克思的实践概念[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7期
4 童世骏;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曾益康;;普遍语用学——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切入点[J];法制与社会;2008年03期
6 王琳;;论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启发[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07期
7 高鸿;;现代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困境[J];教学与研究;2006年12期
8 牟成文;;群体意识形态的概念、特点和功能[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徐震;;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理论评析[J];世纪桥;2007年07期
10 李淑梅;;以兴趣为导向的认识论——对哈贝马斯认识论特点的探讨[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5822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582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