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中的哲学人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6 21:21

  本文关键词: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中的哲学人学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梁漱溟 人心与人生 哲学人学


【摘要】:梁漱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他一生致力于解决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而他晚年的著作《人心与人生》正是对他人生问题研究的高度总结,是梁漱溟先生一生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在《人心与人生》中,梁漱溟首先叙述了“人心论”,指出了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为人心的基本特征,本能、理智、理性为人心发展的三个阶段,介绍了人性,并且提出了人性为善,而后又阐述了阶级性。其次梁漱溟阐述了“人生论”,提出了宇宙大生命的概念,指出争取自由、奋进向上是人类生命本性,也是宇宙大生命的本性。正是因为宇宙大生命的本性,所以梁漱溟指出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梁漱溟阐述“人心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人生的实践,以人心谈人生,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帮助我们解决人生的路向问题,这也是梁漱溟花费几十年呕心沥血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所在。梁漱溟的思想一生都处于变化之中,而《人心与人生》的完成标志着其人学思想的最终形成。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今天,梁漱溟的哲学人学思想都绽放着理性的光辉。
【关键词】:梁漱溟 人心与人生 哲学人学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26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0
  • 二、文献综述10-13
  •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13-15
  • 第一章 梁漱溟哲学人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15-25
  • 第一节 梁漱溟哲学人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15-19
  • 一、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15-16
  • 二、社会文化的变革16-17
  • 三、人生信条的转换17-19
  • 第二节 梁漱溟哲学人学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19-21
  • 一、佛学思想19
  • 二、儒家哲学思想19-20
  • 三、柏格森生命哲学20-21
  • 第三节 梁漱溟哲学人学思想的发展过程21-23
  • 一、《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的哲学人学思想21
  • 二、《朝话》中的哲学人学思想21-22
  • 三、《中国文化要义》中的哲学人学思想22-23
  • 第四节 《人心与人生》在梁漱溟哲学人学思想中的地位23-25
  • 第二章 《人心与人生》中的人心论25-35
  • 第一节 人心的基本特征25-28
  • 一、主动性25-26
  • 二、灵活性26-27
  • 三、计划性27-28
  • 第二节 人心与“双理”28-31
  • 一、本能28-29
  • 二、理智29-30
  • 三、理性30-31
  • 第三节 人心与人性31-35
  • 一、人性为善31-32
  • 二、人性与阶级性32-33
  • 三、人心与人性的关系33-35
  • 第三章 《人心与人生》中的人生论35-41
  • 第一节 宇宙大生命的本性35
  • 第二节 宇宙大生命与人生的联系35-37
  • 一、人的生命本性和宇宙大生命的本性相通的35-36
  • 二、人的生命与宇宙生命都具有一样的无限性36
  • 三、人生与天地万物是不隔而相通的36-37
  • 第三节 人的道德实践37-39
  • 一、道德在个体方面的表现37-38
  • 二、道德在群体方面的表现38-39
  • 第四节 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39-41
  • 一、成物39
  • 二、成己39-40
  • 三、成物与成己的关系40-41
  • 第四章 对《人心与人生》中哲学人学思想的思考41-48
  • 第一节 《人心与人生》中人心论与人生论的关系41-42
  • 第二节 《人心与人生》中哲学人学思想的特色42-44
  • 一、现代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融合42-43
  • 二、在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做出了哲学的概括43-44
  • 三、开创了新儒家近代心学44
  • 第三节 《人心与人生》中哲学人学思想的现代意义44-47
  • 一、对关注人自身主体意识有积极指导作用44-45
  • 二、倡导人们实现自身价值以及社会价值45
  • 三、对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向作用45-46
  • 四、对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启示46-47
  • 第四节 《人心与人生》中哲学人学思想的理论缺失47-48
  • 结语48-49
  • 参考文献49-51
  • 致谢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文华;论梁漱溟的人哲学[J];哲学研究;2001年10期

2 陈来;论梁漱溟早期的中西文化观[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03期

3 李可亭;论五四后梁漱溟在传统思想现代化方面的局限性[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吴全兰;试论梁漱溟对“真情”的推崇[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张牛;略论梁漱溟学术思想的逻辑起点[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陈壁生;;以梁漱溟为镜[J];南风窗;2006年06期

7 徐克敏;;四首佚名诗非梁漱溟所作[J];炎黄春秋;2006年12期

8 熊吕茂;;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评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袁自强;;最后的儒者——梁漱溟[J];四川统一战线;2006年02期

10 土田正;;通过日本有关梁漱溟研究而窥视其学术研究掠影[J];百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剑虹;黄希庭;张进辅;;梁漱溟人格的心理传记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顾红亮;;梁漱溟的礼俗观与儒家生活方式整顿[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长林;;以道德代宗教与伦理本位社会的和谐——梁漱溟论中国文化要义的解读[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4 王焱;陈龙江;;以文化教育为手段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借鉴意义[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5 刘重来;;梁漱溟的处世养生之道[A];百家谈养生[C];2009年

6 刘长林;;儒家人生哲学的意蕴及其现代价值——梁漱溟的阐释及启示[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光芒;;论梁漱溟东方文化观的理性内核[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8 王荧;;从学校改造到乡村建设——梁漱溟教育及社会实践的四起四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李仲明;;为团结抗战奔走呼吁——试论抗战时期的梁漱溟[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别必亮;郑明鹏;;论梁漱溟的农村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勇;“自我颠覆”的晚年梁漱溟[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黄敏兰;透过梁漱溟的眼看那些“风流人物”[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杨吉生;梁漱溟的养生之道[N];保健时报;2008年

4 马军;梁漱溟婚姻中的两个小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本报书评人 马勇;也谈梁漱溟的婚姻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黄穗生;梁漱溟:虽问政仍是书生[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烟台大学法学院教授 孙季萍;梁漱溟的传统法文化观[N];人民法院报;2011年

8 早报记者 许荻晔;“今天谈中国问题,是重温梁漱溟已思考过的问题”[N];东方早报;2013年

9 陈鹏鸣;一部全面展示梁漱溟心路历程的传记[N];光明日报;2002年

10 丁为祥;梁漱溟与《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吕茂;梁漱溟的文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D];湖南师范大学;1997年

2 周朗生;寻求秩序[D];吉林大学;2006年

3 廖济忠;梁漱溟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刘旺华;“国家—社会”视野下的梁漱溟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王光;论梁漱溟的民主思想及其发展[D];吉林大学;2012年

6 周良发;梁漱溟历史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7 赖志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伦理特质[D];复旦大学;2004年

8 陈奇娟;梁漱溟“内圣外王”思想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9 王珍喜;文明冲突视野下的伦理社会[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周祥林;梁漱溟乡村建设伦理思想与实践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梁漱溟“人心论”思想探析[D];河北大学;2010年

2 杨子波;梁漱溟文化观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3 王晨光;梁漱溟文化视域下的人生观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4 张艳兵;梁漱溟的“新礼俗”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尹易雯;梁漱溟国家思想探析[D];山东大学;2012年

6 陆曜伟;梁漱溟政治哲学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7 韩璐;论梁漱溟的心性观[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8 耿志宇;梁漱溟“理性”概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9 高乐乐;五四时期梁漱溟和李大钊中西文化观的比较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

10 范晓强;梁漱溟民主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855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6855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3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