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实践唯物主义视阈中的马克思、恩格斯两性观

发布时间:2017-08-20 03:06

  本文关键词:实践唯物主义视阈中的马克思、恩格斯两性观


  更多相关文章: 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 恩格斯 两性观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丰富的著作中,对两性观这一主题作了精彩的、系统的论述。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视域来看,“社会发展基础上的两性关系”是其核心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重要内涵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两性观不但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更体现了他们对于“个体—家庭—社会”构建关系的基本看法。马、恩二人在对影响自己最为深刻的两位哲学家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批判与超越基础上,以“社会属性”和“家庭伦理”为要点,提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的而不是自然的”、“建立在俗世之爱上的家庭实体”等观点。恩格斯并进一步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为两性关系的存在提供了实践唯物主义的诠释。正是在这些基本原理之上,马、恩二人建构起了自身的两性观。其基本内涵,首先是关于爱情与性。马、恩二人对这一主题的具体阐述,可以归结为“互爱是爱情的前提”、“情欲的狭义与广义”、“爱情是性爱的基础”三个方面。其次是关于婚姻与家庭。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其两性观时,关于婚姻和家庭的论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也是其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一部分同样可以归结为“婚姻的自由与神圣”、“离婚条件的辩证性”和“家庭关系的社会性”三个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两性观同样具有当代意义。对于当前的青年婚恋和女性解放来说,马克思、恩格斯两性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当前青年婚恋的指导性,主要体现在青年婚恋应以纯洁的爱情为基础、青年对待婚恋和家庭应具备责任感和青年应慎重对待离婚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两性观对当前妇女解放的启示,则主要体现在女性应尽力争取平等的就业权和参政权、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给予妇女解放以制度保障等。
【关键词】: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 恩格斯 两性观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02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3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8-9
  • 1.1.1 选题目的8-9
  • 1.1.2 选题意义9
  • 1.2 研究现状9-12
  • 1.2.1 国外研究现状9-10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0-12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12-13
  • 1.3.1 研究方法12
  • 1.3.2 主要创新之处12-13
  • 第2章 马克思、恩格斯两性观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基础13-21
  • 2.1 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之现实性13-15
  • 2.1.1 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学说及其两性观13-14
  • 2.1.2 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两性观的批判和超越14-15
  • 2.2 家庭伦理:建立在“俗世之爱”上的“家庭实体”15-18
  • 2.2.1 黑格尔的“家庭伦理”学说及其两性观15-16
  • 2.2.2 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两性观的批判与超越16-18
  • 2.3 两种生产:两性关系存在的实践唯物主义诠释18-21
  • 2.3.1 “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18
  • 2.3.2 社会发展基础上的两性关系18-21
  • 第3章 马克思、恩格斯两性观的基本内涵21-32
  • 3.1 关于爱情与性21-26
  • 3.1.1 爱情的前提是互爱21-23
  • 3.1.2 情欲的狭义与广义23-25
  • 3.1.3 爱情是性爱的基础25-26
  • 3.2 关于婚姻与家庭26-32
  • 3.2.1 婚姻的神圣与自由26-28
  • 3.2.2 离婚条件的辩证性28-30
  • 3.2.3 家庭关系的社会性30-32
  • 第4章 马克思、恩格斯两性观的当代意义32-42
  • 4.1 马克思、恩格斯两性观与当前青年婚恋32-38
  • 4.1.1 当前我国青年的婚恋观所存在的问题32-34
  • 4.1.2 青年婚恋应当以纯洁的爱情为基础34-35
  • 4.1.3 青年对待婚恋、家庭应具有责任感35-36
  • 4.1.4 青年应十分慎重地对待离婚问题36-38
  • 4.2 马克思、恩格斯两性观与当前女性解放38-42
  • 4.2.1 马克思、恩格斯两性观对当前女性解放的理论意义38-39
  • 4.2.2 女性应尽力争取平等的就业权39-40
  • 4.2.3 女性应尽力争取平等的参政权40
  • 4.2.4 民间团体应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40-41
  • 4.2.5 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给予制度保障41-42
  • 第5章 结语42-44
  • 致谢44-45
  • 参考文献45-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宝信;实践唯物主义之“实践”释义──兼评对实践含义的四种理解[J];学术月刊;2000年03期

2 李文阁;实践其实是指人的现实生活——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之反思[J];哲学动态;2000年11期

3 李荣海;实践唯物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出路[J];东岳论丛;2001年06期

4 宗鹏瑞;实践唯物主义必须面对现实[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孙芳;人道主义作为实践唯物主义思潮的理论之根[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孙芳;实践唯物主义转向的人文根基[J];理论与现代化;2005年03期

7 孙芳;实践唯物主义转向的人文根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李荣海;;“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建[J];求实;2006年04期

9 胡群英;李丽;;当代中国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新理路及其理论自洽的问题[J];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03期

10 刘晓音;赵庆元;;广域实践唯物主义论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范吉雨;;实践唯物主义即马克思的“新哲学”[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2 沈玉龙;;近年来的实践唯物主义研究[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3 庞元正;;论创新实践与创新实践唯物主义[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4 孙晓毛;;论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立波;;身体在实践话语中的位置(提纲)[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南开大学哲学院 王南n\;实践唯物主义:一个开放的理论范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边立新;实践唯物主义:实践论与唯物论的统一[N];社会科学报;2000年

3 杨耕;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中国学者的“知识产权”[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杨耕;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也有“中国产权”[N];北京日报;2012年

5 沈江平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理论之争应置于现实的实践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陈先达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不能借“实践唯物主义”反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爱军;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科学和技术[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徐积平;实用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D];苏州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肖波;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之“新”[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张媛;实践唯物主义视阈中的马克思、恩格斯两性观[D];南昌大学;2016年

3 曹永春;我国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及其当代走向[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华;论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陆正林;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教劳结合理[D];苏州大学;2007年

6 娄跃辉;实践唯物主义视域下中国经济哲学发展路径探析[D];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13年

7 郑广永;实践哲学底蕴探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孙清松;自我及其反身性建构[D];山东大学;2013年

9 李洋;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解读及其当代意义[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10 韩冰;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关于“生活世界”的哲学视野[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042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7042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8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