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法言》的圣人之道

发布时间:2017-08-20 09:21

  本文关键词:论《法言》的圣人之道


  更多相关文章: 圣人之道 尊圣崇经 礼法治国 经之因革


【摘要】:自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将《法言》归入儒家之列,后世多以儒家代表作品来对待和研究。然而纵观《法言》全书,儒家思想虽然是主流思想,但是道家思想亦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结合汉代儒家发展的路线以及扬雄其人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以儒家圣人之道思想或者道家圣人之道思想作为切入点来研究《法言》的圣人之道思想着实不够。本文依托后世传世史料,结合近现代诸多研究,以儒家圣人之道思想为主,融摄道家圣人之道思想为出发点对《法言》的圣人之道思想中来进行粗略的探讨。全文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部分。包含研究目的及意义以及研究综述等。对《法言》及其作者的作了简介,重点梳理了扬雄的生平,对《法言》版本注释方面做了简单的整理。第二部分,分析了《法言》中圣人之道的思想渊源。讲述了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圣人观以及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的圣人观。《法言》的圣人之道中着重推崇先秦儒家圣人之道主要是由于秦代至扬雄之前圣人之道的衰落,通过分析先秦儒、道的圣人观以及成圣之路的不同,来论述《法言》的圣人之道思想其实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融摄道家部分思想。第三部分,对“尊圣崇经”的分析。对诸子进行评议以彰显先秦儒家圣人之经典的重要性,对圣人的形象论述以尊崇先秦儒家圣人。而《法言》中的天人关系论和人性论也是在“尊圣崇经”的基础上来诠释其中蕴含的圣人之道。圣人之道的传承以圣人之经典为主,如此圣人之经能否损益,他认为对于社会发展可则因、否则革。第四部分,对礼法治国的分析。重点论述了其对先秦儒家经典基础理念“礼”的继承和发展。以礼为重,礼作为指导性准则;以礼治国,将法度观念融入礼。守礼莫过于尽孝,汉代提倡孝治,把家之孝与国之孝结合,扬雄在《法言》最后一卷《孝至卷》以孝至为篇名然则对尧舜之道论述很多,实则还是讲述孝悌之道而已,大孝为至德。第五部分,扬雄《法言》圣人之道的评价及其影响。叙述了扬雄《法言》圣人之道对于后世思想发展的影响和其中存在的几点不足之处。
【关键词】:圣人之道 尊圣崇经 礼法治国 经之因革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234.9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7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9-10
  •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10-12
  • 1.3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12-13
  • 1.4 《法言》版本13-17
  • 1.4.1 《法言》版本注释13-14
  • 1.4.2 《法言》的两个问题14-17
  • 第2章《法言》圣人之道的思想渊源17-30
  • 2.1 先秦儒家的圣人之道17-22
  • 2.1.1 孔子17-19
  • 2.1.2 孟子19-21
  • 2.1.3 荀子21-22
  • 2.2 《法言》的圣人之道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22-24
  • 2.3 先秦道家的圣人之道24-27
  • 2.3.1 老子24-25
  • 2.3.2 庄子25-27
  • 2.4 《法言》的圣人之道对道家思想的吸收27-30
  • 2.4.1 《法言》圣人之道对道家之自然、无为思想的吸收27-28
  • 2.4.2 对道家“道”、“德”的吸收28
  • 2.4.3 对道家反战思想的吸收28
  • 2.4.4 对道家名利观的吸收28-30
  • 第3章 尊圣崇经30-40
  • 3.1 圣人形象30-31
  • 3.2 评议诸子31-33
  • 3.3 善恶混的人性观33-35
  • 3.3.1 人性善恶混33-34
  • 3.3.2 论学与师与人性善恶混的关系34-35
  • 3.4 天人并重35-38
  • 3.4.1 人为不为命36-37
  • 3.4.2 天人并重对儒的影响37-38
  • 3.5 经之因革38-40
  • 第4章 礼法治国40-45
  • 4.1 引法入礼40
  • 4.2 以礼为重、行五常之政40-43
  • 4.3 论孝43-45
  • 第5章 《法言》的圣人之道的评价及影响45-49
  • 5.1 后世之人对杨雄及《法言》的评价45-46
  • 5.2 《法言》对后世的影响46-47
  • 5.3 后世之人对扬雄其人的误读47-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2
  • 致谢52-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先兴;;论扬雄的史学思想[J];南都学坛;2011年01期

2 刘明;;《纂图互注扬子法言》版本考略[J];图书馆杂志;2010年11期

3 刘冰;;南宋台州刻本《扬子法言》[J];图书馆学刊;2009年06期

4 问永宁;;试论扬雄的姓[J];唐都学刊;2007年03期

5 谭淑娟;;扬雄与韩愈[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张兵;儒主道辅 本道兼儒——论扬雄《法言》的思想特征[J];理论学刊;2004年05期

7 杨福泉;论《法言》的尊圣崇经与儒学批判[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刘保贞;扬雄著作及其流传[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边家珍;扬雄对西汉新儒学的重构及其意义[J];东岳论丛;2002年06期

10 郑万耕;扬雄的史学思想[J];史学史研究;1998年02期



本文编号:7058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7058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1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