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马克思自然解放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08-20 14:35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自然解放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 自然解放 生态文明 启示


【摘要】:随着“感性-对象性的活动”原则在存在论根基处造成的哲学革命,马克思便有了自己对人、自然界、社会历史及其关系也有了完全不同于传统哲学的理解。正是基于这一全新的理解,马克思提出了自然解放的思想。马克思的这一解放思想,在当代西方许多学者那里得到了高度关注。他们联系当代生态环境危机的现实,对马克思的自然解放思想作了不同的发挥。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乃是因为它们是活动着的一种对象性关系。这一活动着的对象性关系,不仅使人和自然界彼此相互生成,而且这样生成的历史本身就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因此,社会是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的统一。但是,人和自然界的这种活动着的对象性关系,在私有财产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却因资本的逻辑和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方式,出现了异化。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然本质不能相互印证。而要恢复人和自然界的“原初关联”(感性的关系),必须实现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因为,只有在私有财产被得到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社会,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才是可能的。在生态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的今天,人们需要深刻反思过来社会发展的模式,必须改变原来靠牺牲自然生态环境来片面追求社会发展的行为方式。这就是当代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和重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如果说,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首先是需要重建人和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且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自然界的真正复活”,如果说,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有理论和实践的原则高度,那么,马克思于哲学存在论上论及的自然解放思想就当成为今天人类社会基本实践的重要思想资源。因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行为上,甚至在达致的境界上,马克思的自然解放思想都为之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参照。
【关键词】:马克思 自然解放 生态文明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吉首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0-0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8
  • 绪言8-12
  • 一、选题研究背景和意义8-9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9-11
  • 三、研究方案11-12
  • 第一章 马克思自然解放思想概述12-26
  • 第一节 马克思自然解放思想的提出12-16
  • 一、马克思自然解放思想是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积极成果12-14
  • 二、马克思自然解放思想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反思的积极成果14-16
  • 第二节 马克思自然解放思想的主要内容16-21
  • 一、自然解放的社会历史前提:异化的积极扬弃16-18
  • 二、自然解放的观念要求:“感性的自然界”是另一个“感性存在着的人”18-20
  • 三、自然解放的行为要求:“按人的方式与物发生关系”20-21
  • 第三节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自然解放思想的解读21-26
  • 一、马尔库塞对马克思自然解放思想的解读21-23
  • 二、莱斯对马克思自然解放思想的解读23-25
  • 三、福斯特对马克思自然解放思想的解读25-26
  • 第二章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崭新样态26-37
  • 第一节 生态文明的提出及其相关理论26-30
  • 一、“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26-28
  • 二、生态文明的相关理论28-30
  • 第二节 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及基本要求30-35
  •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30-34
  • 二、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34-35
  • 第三节 生态文明在当代的实践35-37
  • 一、国外生态建设的实践35
  • 二、我国生态建设的实践35-37
  • 第三章 马克思自然解放思想: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坐标参照37-45
  • 第一节 观念变革和境界达致的坐标参照37-40
  • 一、观念变革的坐标参照:自然界是人的身体,,是另外一个感性存在的人37-39
  • 二、境界达致的坐标参照:“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39-40
  • 第二节 行为模式的坐标参照40-45
  • 一、对自然界的人道的占有40-42
  • 二、“为了物而同物发生关系”42-43
  • 三、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对象世界43-45
  • 结束语45-46
  • 参考文献46-48
  • 致谢48-49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树利;生态文明蕴涵的价值融合[J];华夏文化;2005年01期

2 易小明;;论生态文明的限度[J];道德与文明;2006年05期

3 龙柏林;;生态文明:从理念到行动[J];现代哲学;2008年01期

4 邓翠华;;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性、艰巨性与实现路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包庆德;;生态文明:技术哲学维度的解读[J];湖南林业;2009年09期

6 舒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文史博览(理论);2012年12期

7 邹爱兵;生态文明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1998年11期

8 小约翰·柯布;柯进华;;历史性的一步——评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J];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3年00期

9 王佳佳;苟颖萍;;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3年22期

10 ;生态寺观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J];中国宗教;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建丽;于爱春;徐婷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刘芳;佟维;;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3 王虹;;生态文明视域中的政府职能转变[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周秀芸;;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贺庆棠;;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井文涌;;生态文明的理念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曾凤括;;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初探[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文桢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田富;;生态文明建设刍议[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10 邱成;;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浅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才金;生态文明不可或缺[N];湖北日报;2003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罗国杰;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N];科技日报;2000年

3 常绍舜;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N];社会科学报;2000年

4 张国光;简评《生态文明论》[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种筱娜;生态文明村带旺生态旅游经济[N];珠海特区报;2006年

6 记者 乔宇 欧春坪;五年内生态文明村百分之百[N];珠海特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乔宇;一村一策建特色生态文明村[N];珠海特区报;2006年

8 潘广杰;生态文明重在建设[N];本溪日报;2007年

9 蔡永飞;建设生态文明的几个认识误区[N];中国工业报;2007年

10 黄慧诚;科学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N];中国环境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悦;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4 宁芳;露天煤矿污染源分布特征及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汪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吴巨培;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7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8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刁尚东;我国特大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洋;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谢龙;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范式转换”关系的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张中卫;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0年

5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7 高蕾;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4年

8 吴菲琼;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郭秋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刘涛;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072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7072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8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