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5 21:19
本文关键词: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摘要】:马克思确立了意识形态概念的现代语境,但阿尔都塞指出,马克思在这里只是奠定了一种理论的基石,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阿尔都塞秉承了马克思的观点,同时结合了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再将多种现代思想方法融入其理论体系,对“意识形态建构主体”这一意识形态的神秘特质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更加深入地揭示与分析,进而全面剖析了作为“国家机器”的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新境界,同时对西方文化研究以及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其理论也存在着诸多缺陷,首先,过分强调意识形态与科学对立,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与战斗性,并且科学的实践功能在此也遭到了忽视,其次,在强调意识形态的结构和功能之时,将主体对意识形态的臣服性绝对化,完全忽视了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对主体形成过程的理解显得过于简单。这些缺陷也使得阿尔都塞离自己“保卫马克思”的初衷越来越远。 本文通过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缘起、主要内容以及积极意义与不足这三个方面的论述,来还原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真实面貌,为后现代文化思潮研究以及实现新的理论突破提供了思考点。
【关键词】:阿尔都塞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036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目录4-5
- 导言5-10
- 第一章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缘起10-23
- 一、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产生的背景10-14
- (一) 斯大林教条主义在法共党内盛行以及法共自身理论薄弱10-11
- (二) 苏共“二十大”政治结果产生的影响11-12
- (三) 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在法共内盛行12-14
- (四) 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运动的爆发14
- 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渊源14-19
- (一)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15-16
- (二)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16-18
- (三) 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18-19
- 三、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演变过程19-23
- 第二章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23-39
- 一、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作用目标23-25
- (一) 反对人道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23-24
- (二) 用意识形态理论重新解读马克思思想24-25
- 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概念界定25-30
- (一) 意识形态与科学26-27
- (二)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27-30
- 三、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特点30-39
- (一) 意识形态是客观无意识结构31-32
- (二) 意识形态是人们对其生存条件幻觉32-33
- (三) 意识形态是物质存在33-35
- (四) 意识形态把个人询唤成主体35-36
- (五) 意识形态没有历史却永存36-39
- 第三章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积极意义与不足39-48
- 一、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积极意义39-43
- (一) 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和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范围39-40
- (二) 扩大了意识形态的外延,认为意识形态无历史却永存40-41
- (三) 对西方文化研究思潮以及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产生了影响41-43
- 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不足之处43-48
- (一) 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和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区别44-46
- (二) 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结构和功能46
- (三) 将主体对意识形态的臣服性绝对化,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46-48
-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3
- 致谢53-5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4-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忆石;阿尔都塞哲学的唯科学性及其源脉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郑忆石;;评阿尔都塞的科学观与意识形态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胡大平;;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范畴[J];教学与研究;2009年11期
4 俞吾金;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新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5 仰海峰;;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效应[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02期
6 张一兵;重解阿尔都塞[J];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7 周宏;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概念的方法论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8 唐正东;阿尔都塞的早期天主教信仰对其哲学思想的影响[J];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9 邱晓林;;意识形态论:从特拉西到齐泽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04期
10 金瑶梅;;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演变及其对当代思潮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本文编号:7382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738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