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解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三十五节到第三十八节
本文关键词:重解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三十五节到第三十八节
【摘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著作中将此在,即他说的“人”,视为本真存在和非本真存在的矛盾统一体,并且对此在的这两种存在方式分别进行了论述。本论文解读的部分——第三十五节到第三十八节是他对非本真此在的论述。事实上非本真此在其实就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也就是“日常此在”。这种人习惯性地喜欢对象化地看待和理解一切,包括人自己,并且都消融在“共在”和“公众意见”之中。独特的本真自我虽然没有退场,但却被深深地掩埋或遮蔽掉了,每一个人都变成了“被平均化的”、没有独特个性的“常人”,而且是不得不变成“常人”。在海德格尔看来,“常人”作为非本真此在,其总特征可用“沉沦”来定位,这个概念意指“常人”对本真自我和本真真理的远离和深深地掩盖。海德格尔分别从“闲言”、“好奇”、“两可”三个方面来展示“常人”概念的理解以便说明“常人”的这种“沉沦”现象。每一个人真实而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因为用于表达的语词概念都已做了平均化的理解,人与人之间几乎不能凭借这些已被平均化理解的语词概念进行交流并把握到对方本真而独特的理解和感受,由此而使交流中的语言变成了没有多少真理含金量和远离真实根基的“闲言”。依海德格尔之见,本真此在是那种在生存活动中与世界万有融为一体的人,其同时而有的不自觉的理解和领会之意识活动(被称之为“寻视”)本就全盘把握或熟知了自我与世界万有那个水乳交融之整体,对整体中所包含的事物早就有所预知。但“常人”状态下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已对整体世界和其中所包含的事物有所把握和预知,反而以“对象化”的方式好奇地看待出现在眼前的事物,并不断从一个新奇物跳到另一个新奇事物上面,沉寂在外观上所看到的东西中。他们养成了追新鹜奇的性格,但却从不追究这些事物的真像和真正的本质,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但没有什么东西真正被理解了,他们看到了许多东西,但没有一件东西是真实的存在。基于上述两点,可以总结出,世人自以为活在真理中,实则活在无根的模棱两可的意见之中,世界、社会、他人和自己都是这种意见中的东西,没有多少真理可言。不仅如此,倒把一切真正的真理深深地掩盖掉了。最后,海德格尔将“诱惑”、“苟安”、“异化”、“拘囚”和“跌落”几个概念总结为“常人”沉沦的几大特征。关于“常人”概念的表述海德格尔有这样的一个观点:显在的“常人”存在状态表明,虽然历史和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曾丧失本真的自我,但人类两千多年来的文明发展并没有真正行走在正确的轨道上。这个情况值得我们现代人引起足够的注意和反思。
【关键词】:沉沦 闲言 好奇 两可 被抛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516.5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第1章 序言9-12
- 1.1 选题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9-10
- 1.2 研究思路10-12
- 第2章 《存在与时间》总体思想概述及“常人”之开篇12-17
- 2.1 《存在与时间》总体思想概述12-14
- 2.2 《存在与时间》“常人”概念开篇14-17
- 第3章“常人”的第一种存在状态——“闲言”17-24
- 3.1“闲言”之缘起——源始理解的“话语”与说出来的有声“语言”17-19
- 3.2“闲言”之消极作用——偏离真理19-23
- 3.3“闲言”——此在的展开方式23-24
- 第4章“常人”的第二种存在状态——“好奇24-29
- 4.1“好奇”的起源——“看”24-26
- 4.2“好奇”的演变及此在在“好奇”与“闲言”相互作用下的表现26-29
- 第5章 日常此在的模棱两可状况29-34
- 5.1 两可状态下此在自我的遗落29-32
- 5.2 两可状态的不可避免32-34
- 第6章 此在日常在世的沉沦与被抛情形34-43
- 6.1“沉沦”的不可避免34-35
- 6.2“沉沦”的诱惑35-39
- 6.3“沉沦”与“被抛”39-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6
- 致谢46-47
- 附录: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存在与时间》的方法、内容和叙事[J];江海学刊;2004年01期
2 张汝伦;;《存在与时间》为什么重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张汝伦;;《存在与时间》为什么没有完成?[J];世界哲学;2011年04期
4 杨胜显;;《存在与时间》的内在困境[J];文史博览(理论);2012年03期
5 张汝伦;;《存在与时间》释义[J];全国新书目;2012年10期
6 潘兆云;;论《存在与时间》中时间性思想的起源[J];理论界;2013年05期
7 张汝伦;;《存在与时间》释义[J];全国新书目;2013年10期
8 李生羽;;一种诗意的穿透力——读《存在与时间》[J];青年文学家;2010年15期
9 王焱;关于“时间内状态”的领悟——《存在与时间》学习札记之三[J];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06期
10 朱松峰;《存在与时间》新解——以“命运”为视角[J];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丁耘;;关于《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若干译名的讨论[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仲辉;陈春文;;时间[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 朱松峰;《存在与时间》:一部无法再续的残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元尚;《存在与时间》中译版本杂俎[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南开大学哲学院 钟汉川;畏与爱:舍勒读《存在与时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任思蕴;因为有伟大的经典,人类才仍然觉得有希望[N];文汇报;2012年
5 严搏非 上海季风书园;谁在分食经典作品[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6 江风;世界阅读 百年认同[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7 张沛;隐喻: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刘士林;在暑期展开你的读书梦想[N];中国教育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文初;《存在与时间》前38节解读[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睿;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习惯问题[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2 刘晓轩;向死而在与人的本真生存[D];山东大学;2016年
3 陈博;重解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三十五节到第三十八节[D];湘潭大学;2016年
4 刘永安;本真与异化:《存在与时间》中的一个悖论[D];西南大学;2007年
5 刘轶飚;《存在与时间》中的死亡问题[D];四川大学;2007年
6 葛豫;《存在与时间》中的“常人”问题[D];四川大学;2007年
7 张斯然;《存在与时间》<导论>解读[D];湘潭大学;2011年
8 杨胜显;《存在与时间》阐释进路的内在困境[D];湘潭大学;2012年
9 牛慧玲;《存在与时间》中的死亡问题[D];山西大学;2005年
10 张高宇;《存在与时间》中的“此在”的分析与阐释[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390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739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