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谭嗣同《仁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6 04:12

  本文关键词:谭嗣同《仁学》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仁学 大同


【摘要】:谭嗣同身处晚清,,在受到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极大震动后,开始了对民族独立和国家出路的认真思考,积极开展争取民族复兴、谋求国家富强的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他一心挽救民族危亡,投身于维新变法,他的政治主张和变法维新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仁学》一书中。 《仁学》一书共五十篇,其中涵盖了以传统儒家为主的诸子百家、佛家、西方宗教、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学等各家思想,阐释了“仁”、“通”、“以太”、“心力”等重要概念以及概念间的联系,构建了以“仁——通——平等”为基础的仁学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论述“仁”思想的专著。全书旨在为维新变法的实际行动提供一些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进而为大同世界的构想奠定理论基础。书中虽有不合理的想象和不严谨的论述,但无碍于谭嗣同对封建专制制度激烈而有深度的批判。书中所倡导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主张既体现出谭嗣同救人救世的博爱胸怀,也反映出他在政治改革的实践中所做的努力。 从谭嗣同决心改变世界的那一刻起,他的思想就被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在《仁学》一书中,他把传统文化中的“仁”赋予了万物之源的含义,作为解释一切事物变化的依据,在批判封建制度、纲常名教的同时,也宣扬了西方社会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谭嗣同主张把这些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灌输到国家、地区间的交往之中,为以后许多仁人志士打开了民主革命新征途的大门。 《仁学》是谭嗣同面对中西文化差异,由主张“中学”而转向主张“西学”的标志性著作。这种对中国近代出路的有益探索不只是对封建专制弊端的否定,更是一次倡导全社会民族救亡、政治改革和思想启蒙的有益尝试。应该肯定,其对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解放和民主思想的传播,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沟通起到了搭建桥梁的作用。
【关键词】:仁学 大同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254;B22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第一章 引言9-14
  • 一、谭嗣同《仁学》概述9
  • 二、谭嗣同《仁学》研究现状9-12
  • (一)国内的研究情况9-11
  • (二)海外学者的研究11-12
  • 三、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12-14
  • (一)研究主要内容12-13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13-14
  • 第二章 谭嗣同《仁学》成书历程14-20
  • 一、社会背景14-15
  • (一)时代背景14
  • (二)人生历程14-15
  • 二、思想根源15-17
  • (一)传统儒家思想15-16
  • (二)佛学思想16-17
  • (三)基督教思想17
  • 三、哲学基础17-20
  • (一)对传统天下观的认同17-18
  • (二)对“气”本体论的继承18
  • (三)日新观点新解18-19
  • (四)对名实关系的颠覆19-20
  • 第三章 谭嗣同《仁学》的核心内容20-28
  • 一、“仁”与“以太”的体用关系20-21
  • (一)“以太”之用20
  • (二)“仁”之为体20
  • (三)“仁”与“以太”的体用关系20-21
  • 二、解构封建社会君民关系21-24
  • (一)抨击君主专制21-22
  • (二)反对纲常名教22-23
  • (三)提倡民本主义23-24
  • 三、大同构想的积极探索24-28
  • (一)大同理想探源24-26
  • (二)《仁学》中体现的大同构想26-28
  • 第四章 谭嗣同《仁学》思想的启示28-37
  • 一、《仁学》大同构想体现中外文化差异28-33
  • (一)理想与信仰28-30
  • (二)乡愿与理性30-31
  • (三)圣贤与英雄31-33
  • 二、谭嗣同《仁学》思想的局限性33-34
  • (一)缺乏对国情的认识33
  • (二)对帝国主义存有幻想33-34
  • (三)文化批判与价值重构的矛盾34
  • 三、《仁学》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启示34-37
  • (一)冲决网罗:从臣民到公民34-35
  • (二)仁与平等:理解、尊重不同信仰的存在35-36
  • (三)通:殊途同归的普世伦理36-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42
  • 后记42-43
  • 个人简历43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义霞;;以孔释佛还是以佛释孔——康有为、谭嗣同孔教观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东方朔;《仁学》之通与塞──谭嗣同与古今中西之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党洁;;谭嗣同在京遗迹[J];北京档案;2011年11期

4 曲红梅;高伟茹;;康德世界公民思想的四个焦点问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01期

5 周德丰;论谭嗣同思想文化观念的创新性[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6 汪丹,汪兵;论《仁学》与近代士人知识结构的转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姜元涛;;玛莎·纳斯鲍姆的“世界公民”教育思想探究[J];教育科学;2012年03期

8 张晓林;;神伦与友道——基督教如何影响了谭嗣同《仁学》平等观[J];学术界;2012年01期

9 张天杰;肖永明;;谭嗣同《仁学》与基督教思想[J];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04期

10 狭间直树,蒋海波;梁启超笔下的谭嗣同——关于《仁学》的刊行与梁撰《谭嗣同传》[J];文史哲;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7395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7395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2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