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经》名实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墨经》名实思想研究
【摘要】:先秦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光辉的时代,那是一个国不战不足以存国,学不辩不足以立学的时代,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粉墨登场,“战争”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向和层次上展开,思想的火花在“战争”和辩论中不断地进发出来,名辩思潮是以“名实关系”为核心问题,以“名”为核心研究对象而掀的一股思想潮流。名家、墨家、道家(庄子)和儒家(荀子)都曾讨论过“名”是什么,“实”是什么;“名实关系”是什么等问题,积累了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逻辑学、认识论和自然科学等思想。墨家的“名实”思想主要包含在《墨经》之中。《墨经》之“名”含义丰富,首先作为动词有命名、取名的意思,作为名词则多表示名声、名誉、名称、名字、称呼、说法等含义。从逻辑学角度看,“名”相当于概念,并且《墨经》根据外延的大小将概念分成三类,分别是“达”、“类”和“私”。另外,在广义上说,“名”相当于言语、文字和语言,如“言,谓也。言由名致也”和“声出口,俱有名。”此外,墨家对名学的特殊贡献在于从认识论上提出“名知”和“实知”这两个概念和分类。“名知”就是概念知识,“实知”是经验知识。这也是《墨经》之“名”和“实”的含义之一。《墨经》之“实”的含义同样很丰富,除了具有果实、实际事物、实际情况和实际行动等含义之外,“实”还表示实际事物或感性对象所具有的感性特征,很多学者把“实,荣也”(《经上》)之中的“实"理解成“实质”、“本质”等抽象概念,其实根据文本和墨家认识论,“实”不可能有此含义。最后,从认识论上讲,“实”也有与“名”相对的“实知”的意思。关于名实关系, 《墨经》的基本观点是“谓,命、举、加”(《经上》),即言说关系,表达与被表达,描述与被描述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经典表达就是“举,拟实也”(《经上》)。相应的《墨经》正名原则是“以名举实”(《小取》)。《墨经》最大的成功在于认识论上的进步。《墨经》之“辩”不仅是辩论,更是认识论。对于真理标准问题,《墨经》的观点是“知其所知不知,说在以名、取。”(《经下》)“名”和“取”是《墨经》中提出的真理标准,或者说区分不同类型知识的标准, “名”只能检验概念知识,而“取”可以检验经验知识,墨子对“知不知”的判断标准就是“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墨子·贵义》),即“取”是墨家要强调的标准,墨家的这种以“取”作为真理标准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观点有所相似。
【关键词】:墨经 墨辩 名 实 辩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24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4
- 1.1 研究目的9
- 1.2 文献综述9-12
- 1.3 研究范围和方法12-14
- 第二章 名辩思潮的兴起14-17
- 2.1 名辩思潮兴起之社会根源探寻14-15
- 2.2 名辩思潮发展之思想过程探寻15-17
- 第三章 《墨经》之“名”和“实”17-38
- 3.1 《墨经》之“名”17-27
- 3.1.1 “名”字含义之解析17-27
- 3.1.2 “名”字含义之总结27
- 3.2 《墨经》之“实”27-34
- 3.2.1 “实”字含义之解析27-34
- 3.2.2 “实”字含义之总结34
- 3.3 《墨经》之“名实关系”34-38
- 3.3.1 谓34-36
- 3.3.2 正名36-38
- 第四章 “辩”与“名实”思想38-46
- 4.1 “辩”与“名”、“实”38-41
- 4.1.1 何为“辩”38-40
- 4.1.2 “辩”与“名”、“实”的关系40-41
- 4.2 “取”与“名”、“实”的关系41-46
- 4.2.1 《墨经》之“取”41-44
- 4.2.2 “取”与“名”“实”的关系44-46
- 第五章 《墨经》与公孙龙、荀子的“名实”之别46-49
- 5.1 《墨经》与公孙龙46-47
- 5.2 《墨经》与荀子47-49
- 第六章 总结、评价及意义49-51
- 参考文献51-52
- 致谢52-53
- 附录53-57
- 附录Ⅰ:《墨经》之“名”分类统计表53-55
- 附录Ⅱ:《墨经》之“实”分类统计表55-57
- 附录Ⅲ:《墨经》之“取”分类统计表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振诣;论《墨经》的“效”[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张睛;《墨经》中所说的“假”[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3 王嫐源;中国第一奇书《墨经》[J];职大学报;2002年03期
4 易小平;;《墨经》之知音 墨学之功臣——评雷一东教授《墨经校解》[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张建祥;;考述《墨经》的物理成就与科学精神[J];兰台世界;2011年08期
6 周瀚光;;从几个数学概念看《墨经》的辩证思想[J];学术月刊;1982年10期
7 苏雪克;《墨经》一条剖析[J];承德师专学报;1983年Z1期
8 梅荣照;《墨经》中关于“端”的概念[J];哲学研究;1984年09期
9 李志林;论《墨经》自然观的特色[J];浙江学刊;1984年03期
10 罗见今;《墨经》中的数学[J];九江师专学报;198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婧;;浅论《墨经》中的时间和空间观念[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王兆春;;索绪尔符号学说与《墨经》“名实”论之比较[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仁明;;《墨经》体例“说在”详解[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丽萍;;《墨经》训诂失误枚举[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赵继伦;;《墨经》所呈现的中国古代思维方式[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6 刘邦凡;张欢;;刘邦凡 张欢:《墨经》论“推”[A];第一次南开逻辑学专业学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沈有鼎;;《墨经》关于“辩”的思想[A];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9)[C];1980年
8 杨武金;;论《墨经》逻辑本质[A];逻辑、语言与思维——周礼全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C];2001年
9 王芸;;“墨经”教育哲学思想初探[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王心铭;;《墨经》论类比[A];2000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诗宗;点、线、面、体等概念的形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2 安塞县高级中学 任永康;中国古代物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特点[N];延安日报;2011年
3 陈佳洱;“实用化”倾向妨碍科学创新[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韩继秀;《墨经》名实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孔祥敏;论《墨经》的故、理、类对推论的作用[D];燕山大学;2008年
3 燕学敏;试论《墨经》数学的逻辑基础[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4 于静;《墨经》的语言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振宇;《墨经》名辩系统的基础[D];河北大学;2014年
6 陈珂;冯o偟摹赌费芯坑胪砬濉拔餮е性础彼礫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张倩;论《墨经》中的政治、伦理思想与墨子思想的关系[D];山东大学;2009年
8 阮立平;以言取效[D];西南大学;2009年
9 丁文会;《墨经》和《公孙龙子》语言思想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78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878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