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实用主义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胡适实用主义思想研究
【摘要】:胡适(1891—1962),字适之,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胡适在各个领域都有较高的成就,并且完成了诸多的学术作品。因而结合胡适自身经历,品读其著作能深刻体会到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独到认识。胡适曾出国留学七年,师从于哲学家杜威,并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胡适回国后致力于将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介绍到中国,但他并不局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而是在对实用主义哲学进行全面、细致介绍的同时,融合了其自身的各种知识背景,将东方传统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不断碰撞、融合、理解后才形成的。本文主要致力于分析胡适实用主义思想形成的过程、理论渊源,以及他从方法论、经验论、真理观三个方面来探讨的对实用主义思想的理解,并论述了胡适实用主义思想在哲学史以及政治思想领域上的具体应用。最后以胡适本人、中国学术界以及社会实践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对胡适实用主义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胡适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将实用主义引入了他的治学理念以及人生信仰,并将之贯彻其一生。胡适将实用主义带到中国的土壤上,使其生根、发芽并产生新的成果。其适应了中国的国情,对东方的思想文化进行了借鉴、吸收,因而呈现出了与原来不同的面目,形成了胡适自己的实用主义,并且是具有生命力的。胡适实用主义思想是致用务实的,他对西方学术思想采取的是既吸收又改造的方法,态度是符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原则的,对今天再学习西方学术思想和传承优秀文化都富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胡适 实用主义思想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6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3
- 一、研究现状7-10
- 二、研究意义10-11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11-13
- 第一章 历史背景13-20
- 1.1 胡适生平简介13-16
- 1.1.1 接触、认同、学习实用主义13-14
- 1.1.2 介绍、宣传、研究实用主义14-15
- 1.1.3 应用实用主义15-16
- 1.2 产生的历史背景16-17
- 1.3 产生的过程17-20
- 第二章 理论渊源20-25
- 2.1 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20-22
- 2.2 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22-25
- 2.2.1 程朱理学22-23
- 2.2.2 清代考据学23-25
- 第三章 主要思想内容25-30
- 3.1 方法论25-27
- 3.2 经验论27-28
- 3.3 真理论28-30
- 第四章 应用30-39
- 4.1 在哲学史上的应用30-33
- 4.1.1 《中国哲学史大纲》31-32
- 4.1.2 评价32-33
- 4.2 白话文运动33-36
- 4.2.1 胡适实用主义的文字观33-34
- 4.2.2 白话文运动34-35
- 4.2.3 白话文运动的历史影响35-36
- 4.3 在政治思想上的应用36-39
- 第五章 影响39-48
- 5.1 对胡适本人性格的影响39-40
- 5.2 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40-44
- 5.2.1 对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影响40-41
- 5.2.2 对同时期其他学人的影响41-43
- 5.2.3 为以后吸收、传播外国学术思想提供经验、教训43-44
- 5.3 对中国社会实践的影响44-48
- 5.3.1 人性方面44-45
- 5.3.2 教育方面45-48
- 参考文献48-51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51-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泳;怎样理解胡适[J];书屋;2000年04期
2 西尧;;为名所累的胡适[J];学理论;2001年12期
3 朱洪;“道不同,不相为谋”——瞿秋白与胡适[J];党史文汇;2001年01期
4 李文乾;毛泽东与胡适的交往[J];党史文苑;2001年05期
5 赵玉宏,印永清;评研究胡适的两本专书[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1年01期
6 徐改平;胡适早期诗文创作论[J];河北学刊;2001年03期
7 张芸;胡适论[J];集宁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8 周久凤,徐明成;胡适研究中的误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张家康;;胡适的磁性人格[J];世纪;2001年06期
10 朱洪;胡适的反作伪——胡适研究三题[J];学术界;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建;;瞿秋白、鲁迅与胡适的一次交锋[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杨国荣;;胡适与文学革命[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3 王法周;;胡适的新文化启蒙思想[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4 谢慧;;胡适与上海亚东图书馆[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5 蒋小波;;“道问学”与“尊德性”——胡适派学人与现代新儒家的“汉宋之争”[A];2008年台湾文学现代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江弱水;;胡适的语文观与三十年代的反拨[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杜蒸民;;在批判中实现超越——郭沫若与胡适关系述论[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8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9 钟军红;;论胡适“五四”时期对“团圆”观念的否定[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10 苏育生;;胡适与梅兰芳[A];德艺馨芳——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傅小平;今天,我们怎样读胡适?[N];文学报;2012年
2 陈明远;胡适的经济生活[N];南方周末;2004年
3 法律学者 羽戈;为什么要读胡适?[N];中国经营报;2013年
4 张洁;胡适逸事[N];人民政协报;2001年
5 谢泳;胡适的价值[N];深圳商报;2004年
6 余岸竹;胡适先生掠影[N];团结报;2000年
7 风石堰;自由与容忍之间的胡适[N];文学报;2004年
8 龚育之;胡绳晚年论胡适(中)[N];学习时报;2002年
9 杨建民;胡适史著半部现象探析[N];团结报;2010年
10 早报记者 田波澜;“胡适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也最长久的思想家”[N];东方早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玲;论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光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胡适文学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东方;“五四”时期胡适的文体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光利;胡适诗学批判[D];浙江大学;2012年
5 刘岩;重读胡适[D];山东大学;2005年
6 徐希军;理想主义:胡适国际政治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国良;输出与输入[D];复旦大学;2003年
8 王晓生;“1917—1923”新诗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超;为大中华,,造新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汤景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文文;翻译家胡适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徐超;异域表达与胡适的民族文化观[D];安徽大学;2010年
3 余敏;胡适思想矛盾的表现与解读[D];湘潭大学;2004年
4 饶向阳;胡适方法:一种现代中国元方法的建构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冒建华;胡适“诗国革命”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郑民;胡适的演讲及演讲辞创作[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汪寒雪;胡适国学观的渊源和冲突[D];苏州大学;2011年
8 朱洪涛;“胡适批判”中大陆知识分子的思想与心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丽霞;从《竞业旬报》看胡适早年思想[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10 张腊丽;胡适与中国的“文学革命”(1915-1935)—胡适“文学革命”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840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884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