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世界的葛兰西实践哲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回归生活世界的葛兰西实践哲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实践哲学 文化领导权 回归生活 常识 文化启蒙
【摘要】:意大利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政治家。葛兰西在他的代表性著作《狱中札记》中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实践哲学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同时又提出了许多精辟而独到的见解。葛兰西生活的时代恰好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从理性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理论转向的时代,其实践哲学理论的提出也正反映了葛兰西对生活世界的深刻理解。文章在分析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基础上,以回归生活世界为视角,进一步分析了实践哲学的文化启蒙作用,并将葛兰西的实践哲学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试图挖掘出其实践哲学对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借鉴作用。除绪论和结论外,正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回归生活世界的葛兰西实践哲学形成的背景和基本内容,重点介绍并分析了“文化领导权”这个重要概念。葛兰西实践哲学是在学理层面批判客观主义,现实层面批判历史宿命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基本内容是强调政治和哲学的统一,建立了一种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实践本体论。葛兰西实践哲学现实化的途径是获得文化领导权,而文化领导权的实现主体是有机知识分子,有机知识分子的培养者则是政党。第二部分主要从葛兰西实践哲学是理性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这一方面进行论述。葛兰西实践哲学把社会革命引向文化生活批判领域,将哲学理性引向人类主体实践,将理论追求引向回归生活世界,最终达到进行回归常识的文化启蒙的目的。葛兰西实践哲学通过对生活常识的分析,深入论证了重视生活世界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主要对回归生活世界的葛兰西实践哲学之现实启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葛兰西实践哲学非常重视培养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精神,这需要政党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葛兰西实践哲学要能对社会大众进行深层的文化启蒙,就得对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葛兰西实践哲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公民学会合情合理的判断事实,学会尊重常识,遵循历史规律和科学发展思维,从而完成从普通公民向理性公民的转变。本文力图从回归生活这个独特地研究视角,新的立意点来全方位地解读回归生活世界的葛兰西实践哲学思想的文化因素以及其启蒙意义,以期对现实世界的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实践哲学 文化领导权 回归生活 常识 文化启蒙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54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7
- 1.1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9-11
- 1.1.1 现实意义9-10
- 1.1.2 理论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11-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3 框架结构、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13-17
- 1.3.1 框架结构13-15
- 1.3.2 创新之处15
- 1.3.3 研究方法15-17
- 第二章 回归生活世界的葛兰西实践哲学的产生及其基本主张17-30
- 2.1 回归生活世界的葛兰西实践哲学形成的背景17-21
- 2.1.1 学理层面批判客观主义17-19
- 2.1.2 现实历史运动层面批判历史宿命论19-20
- 2.1.3 葛兰西实践哲学的生成20-21
- 2.2 回归生活世界的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基本内容21-25
- 2.2.1 实践“一元论”21-22
- 2.2.2 实践哲学的历史观22-23
- 2.2.3 实践哲学的政治和哲学的统一23-25
- 2.3 回归生活世界的葛兰西实践哲学之现实化:文化领导权25-28
- 2.3.1“文化领导权”内涵25-26
- 2.3.2 文化领导权的实现主体:有机知识分子26-27
- 2.3.3 有机知识分子的培养者:政党27-28
- 2.4 本章小结28-30
- 第三章 葛兰西实践哲学是科学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30-43
- 3.1 葛兰西实践哲学的突出日常生活文化特征31-34
- 3.1.1 将社会革命引向文化批判领域31
- 3.1.2 将哲学理性引向人类主体实践31-32
- 3.1.3 将理论追求引向日常生活世界32-34
- 3.2 葛兰西实践哲学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34-37
- 3.2.1 日常生活研究的重要性34-35
- 3.2.2 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重要理论依据35-36
- 3.2.3 葛兰西实践哲学追求的目标:回归常识的文化启蒙36-37
- 3.3 葛兰西实践哲学中的生活常识哲学37-41
- 3.3.1 普通生活常识:广泛流行的大众文化37-38
- 3.3.2 更新了的生活常识:知识分子对大众文化的提升38-39
- 3.3.3 生活常识哲学在我国的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9-41
- 3.4 本章小结41-43
- 第四章 回归生活世界的葛兰西实践哲学之现实启示43-59
- 4.1 回归生活世界的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当代价值43-47
- 4.1.1 生成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精神43-44
- 4.1.2 强调政党领导权中的文化因素44-46
- 4.1.3 重视知识分子的文化启蒙作用46-47
- 4.2 回归生活世界的葛兰西实践哲学之深层文化启蒙47-51
- 4.2.1 精英文化:自觉的文化生活精神47-48
- 4.2.2 大众文化:走出传统日常生活48-49
- 4.2.3 文化整合: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49-51
- 4.3 回归生活世界的葛兰西实践哲学文化启蒙的任务51-57
- 4.3.1 常识教育,使公民学会合情合理地判断事实51-54
- 4.3.2 尊重常识,,使公民遵循历史规律性和拥有科学思维54-55
- 4.3.3 回归生活,使普通公民逐步向理性公民转变55-57
- 4.4 本章小结57-59
- 结论59-61
- 致谢61-62
- 参考文献62-64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6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尚明;;简析葛兰西的实践哲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储召锋;;软权力的思想演进——从修昔底德到约瑟夫·奈[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张红霞;;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当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赵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内涵与知识分子问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赵志刚;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6 林燕;张群;;权术、美德与命运:马基雅维里的三重世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齐长立;辩证法:马克思怎样改造了黑格尔[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8 王玉j;评实践核心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李进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地域性思想[J];北方论丛;2008年06期
10 李军;;文化霸权·知识分子·文学——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研究[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喜贵;;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社会主义[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王旭丽;;加强人文关怀 促进人的心理和谐[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吴昕炜;;葛兰西对“感性的人的活动”的阐释[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余博闻;;新兴大国与全球经济治理领导集团改革:变量和趋势[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张士海;;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进程、经验与启示[A];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上)[C];2011年
6 金邦秋;;陈云哲学思想研究述评[A];陈云研究述评(下册)[C];2004年
7 孙承叔;;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1)[C];2013年
8 梁春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思考——以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为借镜[A];“决策论坛——基于公共管理学视角的决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佟轶材;共青团工作思想方法的当代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董海浪;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张建忠;唯物史观视域中曼海姆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小红;罗莎·卢森堡总体性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董琼华;社会转型中的认知范式与价值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体系重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段鹏飞;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鲁美妍;当代知识分子小说60年的发展历程和文学价值综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清涛;马克思学说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海滨;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海澜;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雁平;网络文化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正面影响及其实践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翟正国;转型时期中国国家自主性问题探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杨璐;论全球公民社会构建中的国家[D];河南大学;2011年
8 舒畅;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9 石敬翔;工业民主析论[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霞;现实的表达 理论的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99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899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