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中国化的两种形态—徐复观、殷海光的三次论争
本文关键词:自由主义中国化的两种形态—徐复观、殷海光的三次论争
【摘要】:近代中国饱受内忧外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纷纷探索属于中国的自由、民主之路。这种努力大致可分为儒家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本土派)与五四型自由主义(自由主义西化派)两种。前者致力于立足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发现、培育自由民主,后者则力主清算中国传统文化,移植西方自由民主。徐复观与殷海光分别作为两派的主将,具有极强的代表性。通过对二人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大致把握自由主义中国化的不同思想路径。两人在台湾期间,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了1954年、1957年、1962年三次论争。本文试图通过这三次论争,分别阐述徐复观与殷海光对自由、民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的不同认识,并兼论殷海光后期的思想转变,以此比较儒家自由主义与五四型自由主义在促使自由主义中国化方面的努力。在1954年论战中,徐复观与殷海光主要围绕何谓自由展开讨论。在自由观方面,徐复观认为自由是一种“我的自觉”、“自做主宰”的生活精神状态,意味着理性自由与良心自由。同时,他认为“自由主义”这一名词出现的历史虽然不长,但自由主义的精神却是全人类与生俱来的。不管何种类型的人类文化,也许其中没有“自由主义”这一提法,但一定有某种形态的自由精神的跃动。殷海光则将“自由”理解为言论、思想、集会、结社等具体的政治权利。他认为人类对自由的要求根源于人自身,但在实现自由的过程中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徐复观将个人主义作为自由主义的基点,但他并不满足于作一个个人主义者,他试图在个人主义与全体主义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殷海光则是一个彻底的个人主义者。对于自由如何与中国实际接通的问题,一方面,徐复观认为儒家虽然没有提出“自由主义”这一概念,但却蕴含了日后自由主义理论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他认为自由主义,只有在儒家的人文精神中,才可以得到正常的发展。殷海光与之意见相反,在他看来,中国的自由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也无法支持自由主义的发展。在1957年论战中,殷海光以《重整五四精神》重点批评复古主义者。徐复观则以《历史文化与自由民主——对于辱骂我们者的答复》予以回应。两人主要围绕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权威、民主政治的关系进行了交锋,论战焦点集中在后者。在实行民主政治的必要性上,两人并无分歧。他们都认为民主不存在民族异域性,民主制度具备诸多优越性。相较之下,徐复观承认法治的重要性,但更倚重德治的作用;殷海光则将法治(the rule of law)看作通向民主之路。徐复观看重社会力量的培育,包括社会精神力量和社会物质力量两方面;殷海光则更注重科学的精神、态度对民主的贡献。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上,两人的看法截然相反。徐复观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未转出民主政治是历史上的野心家和传统政治中的“二重主体性”造成的,与儒家真精神无关。儒家虽然没有在历史上提出过议会制等具体可操作的民主制度,但是却蕴含着“民有”、“民享”的民主精神。他总结的儒家政治思想的七点通义就是这种民主精神的体现。此外,他还将“性善说”作为民主政治的人性基础。因此,徐复观主张将儒家思想中原有的、被专制政治所压制的民主思想因素重新挖掘出来,使其顺利成长。在此基础上,结合西方民主制度架构的经验,形成中国本土的民主政治。这种由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的民主政治不但是可能的,而且可以对西方的民主政治形成补充。同时,徐复观认为儒家精神中没有科学,但决不是反科学。对此,殷海光认为儒家思想不仅与民主政治没有共同点,而且还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建立起到了反作用,在历史上是极权政治的帮凶。同时,儒家思想除了部分非科学的因素,都是反科学的东西。1962年论战由徐复观《中国人的耻辱东方人的耻辱》激烈批评胡适引发,殷海光被间接卷入。期间,殷海光的学生成为批评徐复观的主力。在这次论战中,徐复观与殷海光虽然没有直接交锋,但透过徐复观与殷海光学生的争论,却可以看出徐复观与殷海光长久以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徐复观认为各民族文化并行不悖,而传统是由高、低两个层面构成。他认为对待本民族文化要有一副真诚良好的态度,数典诬祖的人决不会真正地吸收西方文化。他反对将儒学理解为形上学,并且认为中国文化能济西方文化之穷。殷海光则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等于守旧与落后。儒家还与专制政治沆瀣一气,是权威主义的体现。殷海光在生命后期由反传统转变为非传统。他不再认为传统可以割裂,也不再将文化上的反传统作为实现民主与科学的必要条件。最后他也不再认为儒家思想是一种封闭、僵化的体系,不将儒学等同于落后。他的这种转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最主要的是因为他的情感与理性在不断矛盾中逐渐走向统一。其中,20世纪60年代末他对故乡的怀念,对自己过往主张及逻辑经验论的反思,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徐复观 殷海光 自由 民主 文化 转变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26
【目录】:
- 摘要10-13
- Abstract13-16
- 绪论16-20
- 第1章 “1954年的讨论”与“自由”20-33
- 1.1 1954 年的讨论:“意志自由”与“政治自由”20-21
- 1.1.1 经过20-21
- 1.1.2 评价21
- 1.2 自由观21-25
- 1.2.1 徐复观:自由是自做主宰、人类共有的精神状态21-22
- 1.2.2 殷海光:追求政治自由是人类生命的内在要求22-25
- 1.3 个人主义25-27
- 1.3.1 徐复观:不彻底的个人主义25-26
- 1.3.2 殷海光:彻底的个人主义26-27
- 1.4 中国与自由主义27-29
- 1.4.1 徐复观:儒家思想蕴含自由精神27-28
- 1.4.2 殷海光:自由主义的移植28-29
- 1.5 不足29-33
- 1.5.1 徐复观:过度倚重“积极自由”30
- 1.5.2 殷海光:缺乏现实力量30-33
- 第2章 “1957年论争”与“民主”33-59
- 2.1 1957年论争:传统文化通向极权政治还是民主政治33-38
- 2.1.1 经过33-35
- 2.1.2 评价35-38
- 2.2 民主观38-46
- 2.2.1 徐复观:民主政治是一种多元化的政治形式38-42
- 2.2.2 殷海光:民主政治是为了实现个人自由42-46
- 2.3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的关系46-54
- 2.3.1 徐复观: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孕育出民主政治46-52
- 2.3.2 殷海光:儒家是中国极权政治的帮凶52-54
- 2.4 不足54-59
- 2.4.1 徐复观:对人性太乐观54-55
- 2.4.2 殷海光:对民主制度的理解过于单薄55-59
- 第3章 1962年“中西文化论战”与“中国传统文化观”59-83
- 3.1 “中西文化论战”59-62
- 3.1.1 经过59-61
- 3.1.2 评价:名不副实的“中西文化论战”61-62
- 3.2 文化观62-64
- 3.2.1 徐复观:传统具有不同层面,文化不等于科学62-64
- 3.2.2 殷海光:文化无所不包64
- 3.3 对待中国传统的态度64-77
- 3.3.1 徐复观:“为中国文化当披麻戴孝的最后的孝子”64-73
- 3.3.2 殷海光:传统文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阻碍73-77
- 3.4 不足77-83
- 3.4.1 徐复观:难以克服内在力量的缺陷77-78
- 3.4.2 殷海光:由对儒家的误解造成的战略性错误78-83
- 第4章 殷海光由反传统向非传统的转化83-95
- 4.1 转变表现83-86
- 4.2 转变原因:感性与理性激荡下的必然选择86-93
- 4.2.1 五十年代反传统时期的内在矛盾与紧张87-90
- 4.2.2 六十年代非传统时期矛盾的消解90-93
- 4.3 评价93-95
- 结语95-96
- 参考文献96-98
- 致谢98-99
- 附件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军;;系统把握“五四之子”的思想建构——《殷海光集》导言[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02期
2 魏邦良;;殷海光:“一片傲霜叶”[J];民主与科学;2010年04期
3 齐玉东;;“五四之子”殷海光的生命苦旅[J];钟山风雨;2013年03期
4 胡伟希;;殷海光的心路历程[J];读书;1989年05期
5 张建军;简论殷海光的逻辑观[J];哲学研究;1999年11期
6 冯远理;;殷海光的最后时光[J];杂文月刊(原创版);2008年11期
7 刘超;;殷海光:从“另类青年”到“启蒙导师”[J];读书文摘;2009年11期
8 李青果;知识分子:运思与方法——读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J];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11期
9 高力克;;儒家传统的调整与整合——评殷海光的道德重建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10 邓文初;;殷海光的困境[J];博览群书;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静静;;殷海光对“五四”时期三大思潮下代表人物的解读[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2 陈瑞麟;;逻辑与政治——论殷海光如何应用逻辑来从事政治批判[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莫枫;觅渡觅渡,渡何处?[N];经济观察报;2010年
2 何卓恩;大陆时期的殷海光[N];中华读书报;2014年
3 谢泳(《黄河》主编);一个人的地狱之光[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4 何卓恩;为知识分子作注释[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章清(复旦大学历史系);五四两代人在台湾[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王晓渔;为义受难的人,,有福了[N];经济观察报;2004年
7 ;感恩与怀念[N];天津日报;2011年
8 吴士余;行走的“殷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张树伟;反对“充满激情的破坏”[N];中国邮政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卓恩;殷海光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涛;殷海光自由主义人生境界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赵丛浩;自由主义中国化的两种形态—徐复观、殷海光的三次论争[D];山东大学;2016年
3 张梦琳;从“外部自由”到“内心自由”:殷海光的自由思想[D];吉林大学;2009年
4 郑蕾;殷海光政治思想评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肖勇;论殷海光的传统文化观[D];湘潭大学;2013年
6 徐晓丹;殷海光社会思想研究:文化与制度双轨并行的现代转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江新鹏;殷海光自由主义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8 王姝琪;殷海光自由主义思想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9 刘鹏;殷海光自由主义民主观的文化价值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董乾坤;胡适和殷海光自由主义思想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13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913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