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学新学之冲突融合—读经教育的历史、反思与实践
本文关键词:旧学新学之冲突融合—读经教育的历史、反思与实践
【摘要】:读经教育在当代中国持续火热,争议也一直没断,其实,这种争论已经持续了一百年了,其实质则是“旧学”与“新学”不断冲突与融合。本文以“旧学”“新学”两个概念,代指古今之争、中西之争、传统与现代之争、民族性与现代性之争。实际上,冲突的同时就在融合,融合的同时还存在冲突,并没有截然分明的冲突——融合两个阶段。很多人以为读经教育人人可以提出意见,这实在是看得太过轻易了。无论提倡或反对读经,首先应该回答三个问题:经应该包含着什么,为什么读经或者为什么不读经,如果读经那么应该如何读经。由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了解关于读经的不同观点。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回答起来却很复杂,有着千差万别的意见,他们背后涉及了一系列思想和文化问题,比如晚清学制改革是如何改造传统教育观念的,民国之后的读经又引起过何种讨论;读经的衰落和兴起都是因为什么;如何对待经代表的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儒学和经典在近代受到哪些挑战,在当代有没有价值、有何价值、应扮演何种角色;儒学有没有在当代推广的可能,在未来应当如何发展等等。故而本文可分为历史回顾、文化反思、现实实践三个部分。首先对百年来的读经争论史做一梳理,从晚清学制改革到当代读经大争论,考察每个时代不同诉求和正反双方的意见。更宏观来说,读经教育问题实际上是意义危机的体现。而意义危机则要归因于以启蒙理性为特点的现代性,理性化最终导致了意义的丧失和自由的丧失。儒学应当以深厚的人文精神对抗世俗化,以价值理性对抗无所不在的工具理性,以真切的道德实践和精神修养彰显价值。儒学在当代应扮演清醒的批判者、意义与价值的提供者、自我修养的实践者、文化的传承者,儒学的复兴首先必须要回应当代的种种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让儒学走出书斋,真正作用于普罗大众真实生活。而“人间佛教”的成功,也可以给儒学复兴一些启示。其实,读经不仅仅是个纯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它已经影响了好几代中国人,在当代更影响着几百万儿童。我认为儿童当然可读经,对其日后成长、传承中国文化都有帮助,但一定要方法得宜。针对基层读经实践的一些弊病,本文根据古代蒙学的思想和经验,提出反对把读经神化、理想化,反对一味背诵而不予讲解,反对每日过量读经,反对不识字直接读经,要注意防止过度商业化,提高师资水平,读经教育者还要了解古代和近现代的教育理念。读经不是最终目的,一切为了更好的生活。我认为儒学的复兴必须形上形下两方面兼顾,理论研究的同时,关切现实问题,本文即一次尝试,希望本文能对厘清读经教育相关问题有所贡献。
【关键词】:新学 旧学 读经 儒学 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2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3
- 第2章 晚清到民国的读经之争13-31
- 2.1 清末学制改革中的读经与民间争议13-18
- 2.2 民国初年的政府读经禁令与蔡元培18-21
- 2.3 民国初年的民间读经风潮21-23
- 2.4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批判23-26
- 2.5 二三十年代的读经大讨论26-31
- 第3章 当代读经风潮31-40
- 3.1 当代读经运动之发轫:王财贵31-34
- 3.2 新世纪的大讨论34-40
- 3.2.1 2004 年《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引发的大讨论34-37
- 3.2.2 “四书”进课堂37-38
- 3.2.3 2016 年的读经讨论38-40
- 第4章 对读经教育的再反思40-52
- 4.1 历史的启示40-43
- 4.2 儒学的困境与发展43-49
- 4.2.1 经典与儒学的困境43-46
- 4.2.2 当代儒学应扮演的角色46-47
- 4.2.3 儒学在困境中百花齐放47-49
- 4.3 人间佛教对儒学复兴的启示49-52
- 第5章 读经实践52-66
- 5.1“生活得更好”与理一分殊52-53
- 5.2 回应批评读经的几种意见53-55
- 5.3 读经实践中出现的弊病55-64
- 5.4 读经再平议64-66
- 第6章 结论66-69
- 参考文献69-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祥学;论明代儒学中的民族观及其影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程林辉;;儒学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高慧斌;;试析南朝儒学教育的变迁及影响[J];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05期
4 张媚玲;;论明代云南儒学教育的影响[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5期
5 张媚玲;;试析明代云南儒学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J];思想战线;2008年S1期
6 刘继青;;20世纪30年代儒学教育复兴的内因外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7 张媚玲;杨建玲;;明代云南儒学教育发展的几个特点[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陈名实;王炳庆;;清朝对台湾明郑时期儒学教育的改造[J];教育评论;2009年05期
9 王蕾;;小议儒学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方式[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刘荣昆;朱红;;浅析明代保山儒学教育成效显著的原因[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明喜;;儒学教育社会化简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陈立;;古代越南儒学教育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曹相;;儒学在云南的传播与发展[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4 高登智;;儒学远播云南[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5 何巧云;;论明朝休宁儒学之兴盛[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罗义俊;;两岸儒学一脉连读陈昭瑛著《台湾儒学——起源、发展与转化》[A];海峡两岸五缘论——海峡两岸五缘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周桂钿;;儒学与现代社会[A];“2006·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哲学会分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李光荣;;儒学对白族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武守志;;苏东坡与晚明个性解放思潮[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10 周桂钿;;儒学与现代社会[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 严瑜;儒学教育走进基层建设[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2 本报记者 萧易;郭齐:儒学值得现代人充分汲取[N];成都日报;2007年
3 通讯员 梅花;曲阜“一村一名儒学讲师”推进“百姓儒学”工程[N];济宁日报;2014年
4 陆蔚;明代云南的儒学传播[N];云南日报;2003年
5 记者 吕路阳;在榕高校将首次引入儒学课程[N];福州日报;2010年
6 ;乡村儒学:重建温情的乡土中国[N];光明日报;2014年
7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 舒大刚 吴龙灿;把“儒学”从学科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N];光明日报;2014年
8 中原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尚新娇;郑州——儒学走向最后的辉煌[N];郑州日报;2013年
9 记者 冯建华 武勇;中山大学成立儒学中心提高大学生精神教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张鸿;儒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及影响[N];中国民族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瑞平;明清时期云南的人口迁移与儒学在云南的传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刘静;走向民间生活的明代儒学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衷海燕;儒学传承与社会实践[D];厦门大学;2003年
5 张延昭;下沉与渗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元代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夏增民;儒学传播与汉魏六朝文化变迁[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芳;清前期儒学教谕的探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申舵林;儒学与汉代民间慈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3 颜峻;旧学新学之冲突融合—读经教育的历史、反思与实践[D];吉林大学;2016年
4 王汉儒;唐代儒学地位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海棠;儒学在元代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炯;清代台湾的儒学教育(1683-1895)[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智;试论明朝政府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儒学教育的政策措施[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赵美仙;明清时期大理地区的儒学教育及其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黄漫远;明中后期儒学平民化进程中书院教师角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俞传芳;明清地域商帮与儒学科举[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260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926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