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卦历史阐释脉络及义理生长历程
本文关键词:《艮》卦历史阐释脉络及义理生长历程
【摘要】:在传统经学视野中,《艮》卦作为《易经》六十四卦中的一员,其基本意思为“止”,而此引申义主要源自《易传》。近代以来,古史辨派“经传分观”口号的提出在把《易经》还原成一本毫无逻辑可言的卜筮之书的同时也推翻了传统依《易传》训“艮”为“止”义的合法性。而古史辨派以考察古老的死文本的角度将文字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新方式带入《易经》研究的同时,也激发了一些学者对《易传》意义、《易经》象数、《易经》义理的反思。《艮》卦研究20世纪以来面临着研究方式的多样性和“艮”之含义的不确定性的困扰。这给《艮》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更清晰地了解《艮》卦之重要性带来了机遇。而《艮》卦作为传统视野中承载着深厚易理的一卦是否仍然具有其价值呢?它的价值又是从何体现的呢?本文从《艮》卦的历史发展脉络入手梳理了“艮”义在时代中内涵的变迁及延伸,并对其遗留下来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整理与回应,以图重新肯定作为筮书的《易经》是具有一定逻辑性和可诠释性的,并进而反思传统的象数与义理、《易经》与《易传》的关系,纵向揭示和还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易传》之“艮”止义对《易经》之《艮》卦所作的修身方面的发挥性诠释及其与宋代理学之间一脉相承之紧密联系。其后,着重揭示宋儒对《艮》卦修身内涵的进一步发挥乃至推及伦理纲常的重建并藉此最终确定《艮》卦之重要地位。最后通过对《艮》卦争议性字义的探讨完善和丰富“艮”卦的内涵并揭示其于身心修养层面的启发性和重要性。在当下这个职业多样化的时代,我们的职业与道德往往没有必然联系,大谈身心修养和伦理纲常的重要也就多少显得不痛不痒。然而,只要是社会群体中的人就必然会面临着对自身定位的问题,亦即关于如何“合宜”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具体的情状。而只有个人正确地意识到自身所处之“位”之准则,主动去“止”于相应的准则,承担起责任,他才能在流变不测的“时位”中找到自身恰当的立处,这正是道德修养的过程。推而广之,当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能主动找到自身的定位并遵守相应的准则,那么人伦之正也就没有显得多么不合时宜了。因此,只要如何找到自身的立处于人来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艮》卦就不会失却其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艮》 止 《易经》与《易传》 象数与义理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21
【目录】: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1
- 绪论11-17
- 第一部分、《艮》卦阐释的历史脉络梳理17-44
- 一、传统经传合治视野下的《艮》卦阐释17-30
- (一) 王弼“静止”之艮18-19
- (二) 孔颖达“防止”之艮19-20
- (三) 朱熹“居止(安止)”之艮20-21
- (四) 宋代理学家之《艮》与王弼、孔颖达之《艮》的比较21-25
- (五) 来知德“滞止”之艮25-27
- (六) 清代考据学派“停止”之艮27-28
- (七) 尚秉和寓“止”之艮28-30
- 二、近代初期经传分治后的《艮》卦30-35
- (一) 高亨“注视”之艮31-33
- (二) 李镜池“保护”之艮与宋祚胤、胡朴安以史参艮33-35
- 三、近代后期回归经传合治后的《艮》卦35-42
- (一) 黄寿祺杂糅众家之艮——抑止义35-40
- (二) 金景芳借鉴宋儒之艮——坚持义40-42
- 四、小结42-44
- 第二部分、《艮》卦的义理发展历程44-68
- 一、以象数分析还是义理阐释解《艮》?45-50
- 二、《易传·艮》所蕴含的儒家思想与宋代对“儒家易”的回归50-53
- 三、正人伦之迫切与《艮》卦地位的确立53-57
- 四、《艮》卦争议经传文疏通57-63
- (一) 《艮》卦内卦三爻关系重探57-60
- (二) 《艮》卦《大象》“思”义重探60-63
- 五、《艮》卦之当代价值63-65
- 六、小结65-68
- 结语68-70
- 参考文献70-73
- 致谢73-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钊;试论《易传》的人文精神及在当代的现实价值[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2 赵东栓;《易传》的哲学体系与《乐记》的文艺理论体系[J];孔子研究;2002年02期
3 张锡坤;《易传》"美"、"文"渊源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2期
4 聂民玉;《易传》生生和谐观的现代价值[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5 肖纪美;《易传》的名和义在科技、文化与经济中的应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高新民;;《易传》历史哲学简论[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傅惠生;今本《易传》中“子曰”语篇浅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侯明;论《易传》之“象”[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杨庆中;天人之间的内在同一是如何可能的?——论《易传》天人之学的哲学视野[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孙熙国,尉浩;论《易传》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J];理论学刊;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美华;;从《易传》看传统境界哲学的形上基础[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吴培德;;《易传》之伦理观[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涛;;论《易传》的成书与学派归属[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9辑)[C];2010年
4 韩凤鸣;;《易传》的道家思想性质[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韩星;;《易传》圣人观及其现代意义[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6 夏志前;赖保荣;;《易传》“神道设教”的人文归旨与当代道教教义的建构[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张践;;从《易传》、《礼记》看儒家的人文精神[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8 马尽举;;生生不息的实证研究及尊老敬老的新视角[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宋强;白东艳;陆原;;易哲学与中医学——从科技角度看易医相关[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10 蒲友俊;;kw史意味着向空间拓展[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 桑东辉;《易传》与忠德[N];光明日报;2013年
2 王冉冉;大易学观下的经史研究之作[N];中华读书报;2012年
3 李翔海 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民族精神”新省思[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4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冯立鳌;彰扬理性 教化德行[N];光明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薄洁萍 本报通讯员 张涛;旧学新命:余敦康先生谈易学中的和谐智慧[N];光明日报;2005年
6 余敦康;易学研究的新领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何中华;易学与中西文化会通[N];光明日报;2003年
8 黎敬波;中医从何而来?向何处去?[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9 中国美术学院 连冕;“易”:一种造物史观[N];美术报;2012年
10 清华大学历史系 刘光胜;《保训》之“中”何解[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新根;《周易》管理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张汝金;解经与弘道[D];山东大学;2007年
3 刘震;帛书《易传》卦爻辞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关梅;《易传》法哲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新华;《易传》的思想体系、时代特征及学派风格[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小龙;从《老子》的“道”“德”到《易传》的“道德”[D];山东大学;2009年
3 支玉菡;《易传》的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林萍;《易传》在中华民族精神塑造中的地位和作用[D];山东大学;2005年
5 刘霞;《易传》“时”的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类延涛;《易传》道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巍;《易传》人文教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杜瑞;论《易传》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丰富[D];河北大学;2012年
9 曹发武;《易传》对汉代象数易学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4年
10 王章全;《易传》之论说辞序诸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724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972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