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 投稿:唐褴褵 XX

发布时间:2016-12-21 23:29

  本文关键词: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 投稿:唐褴褵

理论探索 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 田建荣 贾锦钰 [摘要]高考是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 革的有效衔接问题日益凸现。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是高考改革的价值选择。新高考方案与高中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英):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National Theory and National Policy 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3、周学时/学分:2/2 4、授课对象:政治学与行政学…

论中国的民族风俗 中华民族由汉族和56个少数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信仰,因此,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为了民族的团结以及和平发展,我们应该了解各个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使得我们以后能够更好的与人相处,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让…

理论探索

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

田建荣

贾锦钰

[摘要]高考是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

革的有效衔接问题日益凸现。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是高考改革的价值选择。新高考方案与高中新课改的契合程度较高,但仍需完善。高考与高中课程的衔接并不一定要完全对应。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双向衔接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度衔接,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素质教育导向作用,积极探索有效的双向互动衔接机制。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考方案;高中课程;高中课程改革;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18X(2009)03-0005-05

据悉,2010年之前,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都将全部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2007年6月,作为第一批进入高中新程课改革实验区的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个实验省区的学生已经经历了新课改背景下的第一次新高考。江苏、浙江、天津、安徽、福建的新高考方案业已出台并开始实施。北京、湖南和陕西等第三批课改试验区的新高考方案也即将公布。2009年乃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配合高中新课程的推展,出台新的综合改革方案相对比较集中的一年。那么,已经实施的新高考方案与新课程改革的契合程度如何?为什么一定要重视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注重这一衔接会不会导致新的应试?这一系列问题,都迫使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思考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问题,以便更好地发挥高考促进和指导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独特作用。

高考实施方案,特别强调要注重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的衔接,并说,“这是教育部高考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求高考改革必须要和高中课程改革衔接起来,注重发挥高考对推进素质教育的积极导向作用”。2008年,教育部又把“稳步推进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的高校招生考试综合改革,推动高中课改和高考改革的有机衔接”确定为教育部本年度工作要点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随即还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这是教育部就普通高中新课程改改革的指导意见》

革如何与高考衔接下发的第一个全国性的指导性文件。

此次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新时期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进行的一次全方位教育改革,是我国顺应国际高中课程改革潮流、深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战略举措。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课程整合化,倡导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建构,因而此次改革要求各高中采取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评价观,进一步完善校本评价,实行学分制、学生自定学习计划、自主选课和研究性学习,并建立发展性评价,特别是要优化外部评价,合理地处理好

710062471003

E

N

C

E

R

E

S

E

A

R

C

H

5

一、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是高考改革的价值选择

早在2006年9月25日的教育部第22次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就曾针对首批参加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区的2007年田建荣贾锦钰

E

D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训练部高等教育研究室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教育科学研究2009′3

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而要全面实现这些目标和价值,就必须发挥高考的积极引导作用,处理好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之间的关系,使高考的科目和内容与高中新课程有机衔接,这样不仅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对于高考制度改革本身来说,高考制度只有与高中新课程衔接,才是被需要的、有生命力的,也才是高考改革的目的与实质的反映和其自身存在价值的真正体现。

改革后的高中课程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结构以及具体的培养目标、授课方式等都与原来的课程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旧课程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新课程是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旧课程是以分科课程为主,新课程设置了综合课程;旧课程的学习内容大多是学科知识,新课程增加了很多贴近生活的实用的知识……。因此,高中课程改革了,高考也必须要进行改革以适应课程的变化。如果高中课程改革了,高考依然按照旧模式选拔学生,那么必然导致“高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后果,不仅会使课程改革成果付诸东流,而且还可能使基础教育重新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因此,探讨高中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衔接问题,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高考模式,对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高校有效选拔人才具有双重的重要意义。

同时,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也是由我国高考制度和高中教育之间长期以来的密切关系所决定的。从深层次讲,高考随着高中课程的改革而变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引领高中课程的发展。同时,高中课程也会对高考改革作出反应并进行具体调整。因此,两者的关系本质上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衔接过程。这种衔接关系具体体现为以下

6

两点。

第一,高中课程改革要适应高考的趋势和变化。高考改革的很多趋势与课程改革有一定距离,因此,要求课程改革及时做出调整。例如,高考的多样化趋势就要求课程改革采取相应的举措。高考按照学校类型分层考试,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分开考试,那么高中课程就必然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哪些是所有学生必须考的,哪些是报考职业学校的学生必须考的,哪些是报考普通高校的学生必须考的。另外,高考继续加大能力测试的方向要求课程改革必须加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高中课程中缺少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方法,那么当高考中出现这类试题时,学生将无所适从。2007年四个新课程实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验省区在高考录取中参考了学生平时的综合实践活动,那么如何增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减少综合实践活动的人为因素,如何使综合实践活动能够真实、全面、公平、合理地反映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课程改革及时加以解决。

第二,高考改革要顺应、促进并引领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改革对课程改革有影响,反过来课程改革也会影响高考改革的走向。在这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高考改革不但要顺应并促进课程改革,而且要引领课程改革。面对新课程的新特点,高考要及时调整以适应新课程的变化。如果高中课程改革了,高考还仍然按照以前的旧课程模式进行考试,那么必然会将高中课程重新拉回到原来的轨道,使高中新课程改革前功尽弃。同时,高考还担负着弥补新课程的不足,促进新课程更加完善的功能。例如,新课程设置了综合性领域课程,但是在各领域内各门科目现在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相互支撑的系统,在这种情况下,高考就可以尝试运用逻辑上能综合衔接的多种科目交叉的试题来带动新课程改革中综合课程的实现。

从更深一层讲,高考对基础教育具有导向作用。传统意义上讲的“高考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高考考什么,中学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就是高考导向作用的现实写照。笔者曾对245位西安地区包括周边郊县的一线教师进行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他们对此有很深刻的认识。有一位教师说:“高考考试的科目,就是所谓的主科,高考不考的科目就是所谓的副科,这样的观念已经深深植根于教师、学生、家长及全社会中,对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有许多消极影响。许多地方的各级学校虽然对素质教育进行了积极尝试,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因为考试科目的设置,教学评价体系不得不回到练习题中来。”尽管应试教育的本质原因不是高考而是高等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是人们为了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本性欲望,但高考的确彰显并激化了这种矛盾,对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因此,应该正确认识和发挥高考对基础教育的积极导向作用,使高考能够正确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而从现实的角度讲,高考还兼有水平性考试职、“学历主能。过去,我们曾批评的“高考指挥棒”

义”、“状元情结”等应试教育现象都说明了这一点。事实上,高考自觉不自觉地一直在对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进行着检测和评价。由于我国目前中学会考制度不完备,在现实中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

E

N

C

E

R

E

S

E

A

R

C

H

理论探索

正承担起衡量学生学习水平和鉴定合格高中毕业生的职责。这样,对高中教育进行评价和调控的任务便自然地强加给了高考,以至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愈演愈烈。也就是说,高考作为大学入学考试,其主要目的本来只是为高校选拔人才,但它作为一种考试方式又有教育评价的功能,对整个高中教育甚至基础教育都起着评估、甄别的作用。

总之,高考改革一方面要为高等学校选拔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要促进、引领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的发展,这样,在高中逐渐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考必然要选择与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否则,高中教育就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幽灵”,高考改革也将失去方向,走向终结。其结果就不仅仅是牺牲一套理念和制度,而是对一个时代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产生消极影响。可见,高考改革的价值及其现实选择性要求高考改革必须与高中新课程改革有效衔接。

此外,五省区的高考改革与实践,在深化“3+x”高考改革大方向的基础上,特别关注差异性科目的水平性考试,如,山东省方案中的文科基本能力测试还包括技术、艺术、体育、综合实践以及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必修内容,即在文科生基本能力测试中有对差异科目物理、化学、生物的水平性考试内容。特别是选做题的设置,使考生可以根据自己所选修的模块或专题来选择选做题,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又与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及模块学习有机结合。值得一提的还有专业选考科目。如,广东省高考方案中的招生专业按照类别归并为七大类,分别规定每类选考科目:哲学、经济学、法学专业选考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教育学专业选考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术科;理工农医类专业选考物理、化学、生物等。上述做法都充分地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实质要求。

当然,新的高考方案还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高考改革与高校招生专业衔接仍显不足,专业选考有待细化。虽然广东省率先对高考与高校招生的衔接做了有益探索,增加了专业选考科目,但是没有考虑到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外国语言文学这些专业应该在选考科目中增加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另外,目前的专业选考只是按照相近学科门类设置选考科目,还应该再逐渐细化,最好具体到模块。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考试,另一方面可以尊重学生的选择,减轻学生负担。

第二,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衔接仍比较薄弱。一方面考试科目间的相互支撑性很弱,不是“拼盘”就是分科。当然,这也有与新课程中各门科目现在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相互支撑的系统有关。但是,高考与课改的关系是相互的,高考可以尝试运用逻辑上能综合衔接的多种科目交叉的试题来带动新课程改革中的综合课程改革,以设计合理的综合试题带动高中课程综合化。另一方面,考试的个性化程度不足。如,科学类、艺术、体育类科目不完全适合笔试。综合实践科目的考试以电子文本形式呈现虽然相对于简单分数等级形式而言有进步,但是文字呈现毕竟是第二手资料,真实性、直观性不够,可以尝试以具体作品形式呈现。

第三,科目的合并和减少不能真正做到减负。各省区的方案都试图通过科目综合(如小综合、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等)考试来减轻学生负担并兼顾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R

E

S

E

A

R

C

H

二、新高考方案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契合程度分析

现今,大学入学考试已成为制约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瓶颈,”因而合理有效地处理好高中新课程改革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已成为决定高中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以已经实施的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和江苏五省区的新高考方案为例,尽管各省区的方案有很大差异,在某些细节上也各有千秋,但基本都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目标,尽量做到了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相一致。如,广东省的“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方案、海南省的“3+3+基础会考”方案、山东省的“3+x+1”方案、宁夏回族自治区的“3+小综合”方案、江苏省的“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特点,表现在:各省都重视语文、数学、外语基础科目的考查,体现了新课程重视基础性的特点。广东省设置专业选考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高校各专业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考试科目。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区都设置了选做题并与新课程中的选修内容对应,这不仅实现了试题的多样性,而且体现了新课程的选择性特点。在计分方式上,海南省将会考成绩的10%计入高考总分,山东省把基本能力测试成绩的60%计入总分。这些不仅改变了原来一考定终身的计分方式,而且体现了新课程多元性的特点。

E

D

U

C

A

T

7

教育科学研究2009′3

考查知识的全面性。其实,更有效的办法应该是针对学生的特殊性有效选择考试内容,在选做题上下大工夫,而不应该简单减少或合并考试科目。

总的来说,面对高中新课程改革,各实验省区的高考新方案都已经理性地作出了回应。方案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性、选择性、多元性、应用性—“3+x”高考方等特点,是对跨世纪高考新模式——

案的进一步深化,在很大程度上试点五省区新高考方案从内容到形式都与高中新课程进行了有效衔接,这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考改革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所进行的有益探索和积极实践,其不足之处还有待于后续实验省区加以全面总结、借鉴和不断改进。

湾地区的考试模式中,就有部分科目没有参与高考,如,健康领域、生活领域等课程虽然设为必修课程,但是在联考中没有体现,艺术领域的课程也只在艺术科考试中体现。可见,高中课程与高考的衔接应是两者在本质上的衔接,而不是在形式上的衔接,即在本质上衔接的前提下,可以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形式。

专家指出,这次高中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为此新改革方案对涉及课程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并建立起发展性评价制度,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比较好地阐释了新世纪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3]同时,专家也认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中课程体系并不反对考试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但却旗帜鲜明地反对“考试文化”和应试教育的价值观。新的高中课程体系承认一个朴素的真理:考试,永远是“这个”学生在考试。它不把考试置于课程的核心地位,而把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置于课程的核心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每一所学校成位——

功”,这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4]

基于此,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双向衔接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一个“度”。如果高考改革一味地跟着课程改革走,那么将失去服务高校、选拔人才的基本功能,完全成为基础教育的检测工具;而如果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的距离过大,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两者产生脱节,其结果对两者都不利。

其次,要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素质教育导向作用。笔者在对一线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要使新课改顺利实施,高考作为指挥棒的方向作用至关重要,尤其在题目设计上,大家普遍认为要加强对能够考察学生创新思维的新题型的探索,否则,“只课改,,中学教学就无本质改进。特别要清楚地认不考改”

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取消考试,而是要将考试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既然事实证明高考对于教学确有指挥作用,高考命题及每年颁布的《高考考试说明》就应该努力使“指挥”更加正确,并尽量发出正确的指挥信号,这应该是一种积极的追求和有作为的对策,特别是高考题目的设计应突出真实性和情境性,要把重心放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测试上,通过加大应用型和能力型题目的比重来有效遏制“死教、死学”现象,正确引导高中教

I

E

N

C

E

R

E

S

E

A

R

C

H

三、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如何更有效地衔接

从理想的角度讲,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衔接就是要使高考在考试价值观、考核标准以及试题具体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课程结构和内容等相一致。而事实上,高考改革对普通高中的课程与教学虽然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却不能解决普通高中教育中的所有问题。而人们总是希望高考改革能尽可能地向普通高中教育靠拢,特别是在考试科目设置和命题范围上能与普通高中课程保持一致。然而,考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高考与普通高中课程两者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张力,体现一些差异性,否则极易导致新的应试教育。

其实,高考与高中课程的衔接并不一定要完全对应。美国的高中课程虽然规定了核心课程和基础学科,但在大学入学考试SATⅠ中也仅仅考查该考

8

试所认同的语文和数学的基础内容,没有和课程内容完全对应;SATⅡ则更是独立于教材,只是在考试内容中反映出高中课程的现行动态。美国的另一种大学入学考试ACT包括英语、数学、阅读、科学推理四个部分,力求与高中课程紧密联系,但是美国普通教育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每学科的流行教材近五十种,[1]事实上也无法做到完全对应。在日本,“共同学历第一次考试”尽管以高中教学大纲为基准,目的是测量学生在高中阶段所获得的基础知识和进一步学习的能力与适应性,但考试形式是在学科领域内设置多门考试科目供学生选择。“共同学历第二次考试”更是按学校、系别命题,不同系、不同专业考试内容不同。[2]此外,在我国台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理论探索

学注重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三,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双向互动衔接机制。针对新课程改革的特征,从理论上,新的高考改革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水平性考试与选拔性考试1.体现两个特征—

的特征。水平性考试主要指通过高考反映高中教育状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针对必修部分;选拔性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高等学校选拔优秀的学生,主要针对深层次的必修和选修部分。

——从考查知识转向考查能2.完成两个转变—

力,从考查结果转向考查过程。高考改革必须从应试教育体系下过于注重考查知识的方向转向考查新课程要求的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方向。此外,高考要从注重结果考查转向注重学生学习和思维过程的考查,积极探索与此相适应的题型以及考试内容。

——课程自身的差异和不同课3.区分两种差异—

程考查方式的差异。语文、数学、外语既是工具性课程又是专业性课程,不能仅把这三科作为工具性课程考查。此外,有些课程自身存在文理差别,如,数学科目存在文理科不同的考查内容,地理也包括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对此,应根据课程的特殊性探索不同的考试方式。再如,科学、艺术、综合实践、体育与健康等领域不一定要用传统的笔试。甚至相同的课程对于不同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如,科学课程对于理工科学生要考一些具体实验操作,而对于文科学生则用笔试考一些基本知识和应用即可。

——宏观的三级课程之间的平4.兼顾两个平衡—

衡和微观的领域、科目、模块课程之间的平衡。新课程把以前的国家统一课程发展为三级课程结构,这就要求高考题型设置要平衡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不能只考国家课程,还要增加适量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同时平衡领域之间、科目之间、模块之间的比重。此外,各科目在高考分数中所占的比重可以按照其学分之间的比重关系来设置,这样可以避免某科虽然学分比重大,但因其高考分数比重较小而实际教学中该科目课时随之减少的现象

(责任编辑:刘宏博)

[注释]

[1][2]韩家勋,孙玲.中等教育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1999:104、214-224.

[3]张迎春.高中新课程的几个转变[J].全球教育展望,2003,(8).

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4]钟启泉,

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1.

出现,有利于高中正常教学。

最后,具体到某个省、市、自治区的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的衔接问题,应该在研究和借鉴已实施和已出台的高考新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客观实际去解决,不可照搬照抄。当然,目前国家也不宜过早地统一既有的考试模式,或者出台几种可供选择的高考模式或办法,而至少应在“实验期”内,伴随各省、市、自治区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让各地方敞开思路,大胆探索,积极寻找适合本地区的高考改革新模式,并尽可能多地出台一些新办法,去碰触那些高考改革中的高难点问题。待每个省、市、自治区的高考改革新方案都出台后或更多的模式都得到了初步实践后,再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它们加以整合,可能对于把我国高考制度综合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更有好处。

总的来说,高考改革的本质是要让高考与高中课程统一、与学生发展统一、与高校专业要求统一。高中课程是高考的蓝本和依据,因此,脱离高中课程的高考改革便是无源之水。当前,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使命,高考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方面与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一致就会促进高中新课程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高中新课程改革,并可能导致应试教育继续蔓延。因此,高考改革必须与高中新课程改革实现双向衔接,以引领高中新课程改革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9

本文为教育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07年专项研究项目“高中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衔接问题研究”成果。

EDUCATIONALSCIENCERESEARCH

理论探索 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 田建荣 贾锦钰 [摘要]高考是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 革的有效衔接问题日益凸现。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是高考改革的价值选择。新高考方案与高中新…

理论探索 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 田建荣 贾锦钰 [摘要]高考是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 革的有效衔接问题日益凸现。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是高考改革的价值选择。新高考方案与高中新…

理论探索 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 田建荣 贾锦钰 [摘要]高考是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 革的有效衔接问题日益凸现。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是高考改革的价值选择。新高考方案与高中新…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 查看更多相关文档

免费下载文档:


  本文关键词: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2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22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f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